楊全廣
摘 要:隨著新課改進程的不斷加快,教師的教學任務不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數學不同于其他科目,學生的理解能力很重要。針對在數學課堂上如何進行有效提問,提高課堂效率,加深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探討,提出幾點有效問題創設的建議。
關鍵詞:數學課堂;有效問題;課堂效率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有效問題的創設可以實現這個目的。教師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和教師進行互動,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促進學生開展有效學習。以下就是利用創設有效問題,提高課堂效率的具體方式。
一、問題情境的創設要從學生感興趣的方向進行
小學生處于智力發育階段,并且有活潑好動的特性,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是一個挑戰,學生接受挑戰的動力之一就是興趣。教師在進行問題創設的時候要以學生感興趣為主要方向,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比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比例問題,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同學們,大家想一想,你們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和比例有關的問題?”學生回答:“地圖有比例問題、身高有比例問題……”提問后,讓其他學生討論并試圖解決。如:大廈的影子長36米,爸爸的影子長0.75米,爸爸的身高為1.76米,問大廈的高度?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同時,讓學生了解到數學知識的學習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生活中可以進行教學的資源加以利用,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創設的問題要增加學生和教師之間互動的機會
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教師一定要盡可能地在課堂上創造和學生互動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的教學為例,教師在進行圓錐體和圓柱體之間關系的教學時,可以先對學生進行引導,提問“圓柱體體積和圓錐體體積有什么關系?”然后讓學生進行觀察,提出自己的看法,之后將計算公式講解給學生,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思考,讓學生證明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對是錯。當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之后,教師就可以進行例題的講解,以達到讓學生加深印象和理解的目的。已知一個圓柱體的體積是6立方厘米,那么跟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的體積是多少?同學們回答是2立方厘米。之后教師再提出一個問題:已知一個圓柱體的體積是9立方厘米,那么圓錐體的體積是多少?同學們會回答3立方厘米。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兩道題目的不同,有的同學就會發現第二道題沒有“等底等高”這個條件,同學們就會明白“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這個定理的基礎要求是“圓柱體和圓錐體等底等高”。在這個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進行了互動,并且學生可以很好地參與進課堂教學中,有效問題的創設加強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讓課堂效率得到了提升。
三、創設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學生的求知欲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創設情境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問題進行思考,最后得到問題的答案,將數學知識點進行掌握,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數學課堂的問題情境創設不要求必須是現實的,只要能達到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目的就可以,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解決。例如,在進行人教版“百分數”的教學時,教師要正確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將生活中的打折問題、百分數問題引入課堂,教會學生對百分數與分數、小數的互化,讓學生掌握折扣、納稅、利息的含義與簡單計算。如提問:“某件衣服打7折,原價500元,請問打折后多少元?比原價降低多少元?折后價為原價的百分之幾?”讓學生產生疑問,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主動進行知識的探索。通過這種設置懸念的教育方式,可以讓學生將課本中的知識難點進行理解。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知識,設置有效的懸念,根據不同的知識進行不同問題的創設,懸念的設置可以讓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內容更加關注,思維更加活躍,同時對學生解決問題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行了培養。
數學教學中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課程不是單一的知識點學習,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想要提升數學學習效率,進行有效問題的創設是方式之一,它是將所有教學中可以利用的資源進行利用,加深學生的理解,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數學知識,在教學的同時,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會更加和諧,有利于有效課堂的創設。
參考文獻:
[1]裴淵.圓柱體與圓錐體教學成功的啟示[J].新課程,2010(3):62.
[2]陳衛青.創設有效問題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小學數學創設問題情境的實踐與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0(20):7-9.
編輯 任 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