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靜穎
【摘要】春節的歷史由來已久,頗耐人尋味。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春節已不僅僅是一個文字符號,更多的是幸福、美滿、溫馨、團圓的象征。豐富多彩的春節傳統文化,為歷史的長河增添了斑斕的色彩。開展“春節文化”主題活動,能使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歷史,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關鍵詞】春節文化;德育教育;明確任務;走進社會
中國有著幾千年燦爛的歷史文化,無論建筑、飲食,還是服飾、節日等,無不包含著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每一種文化都令人向往,促使我們去追根溯源。
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西方的節日越來越受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歡迎;相反,某些中國的傳統節日,在人們繁忙的生活中日趨淡薄,特別是年輕一代甚至連一些傳統節日的由來也不清楚。這對于一個傳承了幾千年節日文化的文明古國來說無疑是一種隱藏的文化危機。《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中指出:“各種重要節日、紀念日,蘊藏著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要利用民間傳統節日和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紀念日等,舉行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慶祝、紀念活動,使人們在集體聚會、合家團圓的同時,增強對祖國、對家鄉、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陶冶道德情操。”本文以中國最聲勢浩大、最為隆重的節日——春節為切入,喚起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關注,將熱愛傳統文化化作實際行動,而非空話。
一、明確任務,分工合作
(一)學生成為任務擔當
在本專題活動中,我有意轉換了師生的角色,我所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將學生放在主角的位置,因為學生才是學習過程中真正的主人,而教師只是充當助手的配角。時代不同了,學生并非白紙一張,除了在校學習以外,學生還可以從互聯網、報紙、新聞、書籍等其他渠道獲取知識,有時候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教師知道的還多,因此教師在活動過程中只是學生的同伴和幫助者。
學生在本次主題活動中能夠充分發揮自主性,他們自主地設計活動計劃,自主地進行走訪,調查和探究;將收集到的資料制作成PPT、WORD文檔和手抄報,甚至匯編成冊;向教師申請時間,自己主持“春節文化知識競賽”活動……學生在各個環節的活動中通過親身經歷,親自開展調查與研究,體驗課題探索的過程與方法,對于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節日——春節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了解到很多以前自己從不知曉的事情,對傳統春節文化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平常跟同學或者大人談論起關于春節的文化,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宛如一位小學者。這是對傳統文化最實在的探究和傳承。通過這次專題研究活動,學生不僅自主學習能力邁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而且由于每一項成果的得來都要經歷一番絞盡腦汁、耗費心血,所以特別重視,也對春節傳統文化產生了由衷的熱愛之情。這種熱愛,哪是文字能夠表達出來的呢?通過學習傳統春節文化,青少年能夠認識到我國春節傳統文化具有的深刻內涵,感悟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力,從而抵御外來文化的沖擊,形成良好思想道德與正確的道德行為。
(二)分工合作,集思廣益
分工合作也是本次活動必須關注的焦點。古人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人心齊,泰山移。”由此可見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與人合作的重要性。尤其在現代社會里,學會與人合作是每一個文明人不可或缺的素質。現在很多學生是獨生子女,時時事事以“我”為主,心中缺乏為他人著想,不善于將自己融入團體中。如果學生長年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之中,很可能會逐漸變得冷漠、孤僻和缺乏自信。而小組合作恰好能將單打獨斗轉化為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助共進。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的培養。本次活動,學生自由組合,分成了7個小組,各個小組推選出組長,然后由組長根據小組成員的特點分配工作,經過共同協商制訂出小組的活動計劃,再按部就班地開展活動。久而久之,學生對于這些環節已經駕輕就熟。學生在團隊合作中充分體會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集體榮譽感與日俱增,同學之間的感情也越來越好。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也在悄悄地變化著:膽小的學生逐漸開朗了,寡言少語的學生開始打開話匣子了,腦子靈活的學生更有智慧了……這難道不是合作帶來的喜人變化嗎?
二、走進社會,感受傳統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會”。光在教室里完成的研究是有缺陷的,我們不需要這樣閉門造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讓學生帶著問題到社會生活中去尋找答案吧!生活是學習的泉源,因此,這次的主題活動要跳出課本,走進社會,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空間里探索,獲取獨特感受,陶冶情操,鍛煉能力,形成認識。社會也是一個大家庭。在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斷地改變和加深。社會的交往,既是情感的交往,也是做事態度的交往,因此主題實踐活動非常重視交往的過程。在各種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學生逐步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經驗體會。社會與人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每個人的道德思想會促使社會整體道德觀的形成,而社會風氣將會對每個青少年產生深遠的影響。當前社會信息紛繁復雜,不同文化背景的電影、電視、音樂、書籍都會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觀念發生改變。因此,社會需要發揮其道德教育的作用,傳播健康的道德觀念,為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良好的環境,從而促進青少年健康地成長。
春節作為中國的傳統大節,集包餃子、吃團圓飯、貼對聯、守歲、祭祀、拜年等多個民俗環節于一體。傳統的春節正好在學生放寒假期間,因此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去慢慢地體驗。在春節期間,學生跟隨大人采辦年貨,裝飾房間,走訪親戚,賀歲拜年,逛花市,逛廟會,在整個城市里尋找春節的足跡,感受春節的味道。合家團圓歡度春節,增進了家庭成員乃至家族成員之間的親情關系;拜年活動,使人際關系更為融洽。這些傳統習俗與其說是一種儀式,不如說是增進情感的途徑。學生屬于晚輩,這些傳統活動也體現出晚輩對長輩的一份孝心,這份孝心正是獨生子女最為欠缺的。在這些潛移默化的活動中,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這就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德育功能。家庭教育對于青少年道德的培養相比學校而言更加直接,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對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在生活中,家長應當多推薦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讀本讓青少年學習,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與此同時,家長還應當充分結合青少年的生活實際,開展春節社區活動,讓青少年從日常生活當中學會如何為人處世,從而提升道德素質。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這與我們本次活動的主旨不謀而合。將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與教學結合起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效地促進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