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虹
【關鍵詞】 中學;音樂教學;教育模式;創新;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5—0071—01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學校音樂教育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繼承和發展傳統學校音樂教育思想精華的基礎上,改革和創新學校音樂教育,積極探索與構建面向21世紀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音樂教育模式與體系,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擺在每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務。
一、創新就要更新音樂教育觀念
1.整體現——從素質教育整體中來認識中小學音樂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中小學音樂教育是中小學美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將美育作為黨的教育方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提出,并在第6條中對美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地位及實施進行了全面闡述,這必將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要從育人的整體要求出發,加強中小學音樂教育與其他教育的有機結合,發揮其特有的育人功能,形成學校整體育人的教育合力。
2.發展觀——我們要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按照21世紀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來對待和區分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對象,分清年齡、性別等層次,確定和調整中小學音樂教育目標與內容,改進教育方法,開辟各種途徑,以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進而影響和促進學生的素質形成及個性發展。
3.主體觀——根據馬克思人本論思想,認清中小學音樂教育主體(即學生是學習、體驗音樂的主體,也是音樂活動、創造的主體),改進中小學音樂教育方法與途徑,變被動型為主體型,使其成為社會音樂生活的主體,即將音樂教育內容與要求轉化為自己的音樂藝術修養與審美情趣,使施教對象成為具備相應的音樂藝術實踐與審美能力的人。
二、音樂教育要走出“專業教育”的誤區
1.要改革中小學音樂學科課程。由于受音樂教材內容、課時和教材相對穩定的周期性滯后等因素的制約,緊隨時代發展的大量新知識被排斥在外,一些有助于培養學生表演、審美等音樂方面能力的內容與知識,在現行的課程中體現得很不充分。因此,筆者認為,不僅在中小學音樂教材編寫上要多一些讓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多一些切合學生實際需要的內容,多一些學生參與體驗的素材,而且還要加強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積極探索、改革音樂學科課程,為學生提供寬松的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環境與舞臺,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
2.要優化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更新教法、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平等探討問題,為學生建立一個寬松的、無拘無束的學習環境,這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興趣與創新品質是非常重要的;2.構建“活動—體驗—引導”開放型教學模式,變灌輸型為參與體驗型。即通過各種音樂教學活動,使學生廣泛參與、接觸、感受各種音樂意境,在教師適時而正確的引導下,使學生逐步形成欣賞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能力。
三、創新要注重音樂學科評價
中小學音樂學科評價在學生興趣的培養和創新品質的啟蒙、培養、發展方面以及學校實施美育方面都有著不可低估的導向、調控作用,應引起音樂教師的高度重視。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使學生掌握一些音樂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中萌發對音樂的興趣與愛好,逐步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對音樂的感知和情感反應能力,使他們今后能成為具有良好音樂素養的音樂欣賞者和愛好者。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在中小學音樂學科評價方面已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不成體系,有關部門應組織力量進行這方面的歸類、整理工作,制定出有效的中小學音樂學科評價體系,為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創新保駕護航。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