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創
【關鍵詞】 核心素養;道德與法治;課堂;情境;資源;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6—0065—01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養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讓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上落地生根,在課堂教學中聚焦學科核心素養,關注個體成長所需的必備素質和核心能力,讓學生充分享受課堂教學快樂,彰顯學科教學的特色與魅力。
一、合理確定教學目標,明確課程培養方向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學校德育教育和品德養成的重要基石,是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養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理念的一個重要舉措。一個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結合新課程的理念、從學科特定內容出發,尋找到學科教學與核心素養的聯結點、觸發點、落實點。因此,設定學習目標要突出學生視角、關注學生問題、幫助學生成長,以學生學科能力提升為抓手,切實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基本方向。
二、創設真實情境,構建思維訓練平臺
思維能力是“學習素養”的關鍵能力,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維訓練,是政治課長期以來被忽視的一個問題。所以,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教師就需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創設真實情境,扮演好角色,為學生搭建好思維訓練平臺,學生在平臺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由此判斷學生的行為動機、觀察學生的思維養成,最終引領學生實現學科所要達到的核心素養。創設真實情境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學生的思維,形成認知,學生通過這些腦力思考題的鍛煉,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反應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發學生對社會的思考,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引導體驗探究,搭建素養培育平臺
體驗學習就是指學習者親身介入實踐活動,通過認知、體驗和感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技能、態度和方法。我們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使學生既經歷一個知識建構的過程,又經歷情感體驗的過程,帶給學生探索的體驗,創新的嘗試,實踐的機會和發現的能力。教師應為學生設立各種全過程親身實踐、親身體驗、合作探究的學習程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學習和交流的機會,讓全體學生在體驗“感悟、積累、合作、實踐、創新、成功”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情商,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開啟智慧。
四、重視課程資源的優化、整合
教學的使命與目的應當是發展學生的素養。基于核心素養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則應強調整體觀的教學思想,就是以課標為本,以學科核心素養為統領,立足于學生身邊教育資源,關注學生的生活發展,讓資源走進課堂,與教學活動聯系起來,使課程從單一走向豐富,由單向走向綜合,豐富課程的內涵,體現本學科的育人價值,最終達成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應不局限學科,不拘泥于教材,教學不只是在課堂,還可以在課外。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敞開學生的心扉,放飛學生的思想,啟發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素質,讓課堂教學流光溢彩,靈性飛揚。
五、回歸現實生活,設置實踐作業
長期以來,拘于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脫離生活實際,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新課標明確提出:“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的課程性質就是帶有一定的實踐性,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在形式多樣的課堂設計中,加深對社會的認識、積極融入到社會中去,感受社會道德法律規范的力量,形成客觀理性的價值體系,并逐步實現德育行為化。
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動手的機會,在實踐中開發學生的創造力,使作業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載體,成為學生自主生成德育、提高德育實效的重要渠道。實踐性作業是開放性作業的一種,是“學以致用”的最好注解,在實踐中學生可以學到書本上、課堂中學不到的知識,并能對理性的知識加深理解,是構建課內外、校內外的橋梁, 是連接學校、家庭與社會的紐帶,是學生的另一塊更加廣闊的創新天地。
六、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教學的真正目的是喚醒和激發學生美好的潛能,因此,在學習活動中要建立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中肯的評價,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無形的精神獎勵,可以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我們一定要摒棄那種一考定終身的評價方式,應該是結合著日常學習中的表現,給予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態度等綜合性的評價,運用科學的定量與定性分析,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與要求,才能更加有力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全面客觀地評價自己,改善自己的學習行為,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