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雄
【關鍵詞】 語文教學的;詩性回歸;朗讀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5—0075—01
《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必修課程“閱讀與鑒賞”部分的古代詩文閱讀教學有明確要求: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新課標對選修課程五個系列選修課的“詩歌與散文”部分提出如下教學建議: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如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提倡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一代名家朱自清先生在《論朗讀》一文中也強調說:“在語文的教學上,在文藝的發展上,朗讀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高中語文教學面臨“詩意”缺失的困境
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們瘋狂追求物質財富、追求感官上的刺激,長期以來,快餐文化充斥整個生活空間。這種狀況對校園文化的影響顯而易見:學校缺少或者幾乎沒有文學社團,取而代之的是“火箭班”、“旗艦班”等由尖子生組合的重點班;才情橫溢的“校園詩人”不見了,有的是“學習標兵”和隨處可見的是“手機控”;浮泛空洞且格調一致的墻壁噴繪圖片、文字代表了所謂的校園文化。從社會層面看,詩意的缺失使得人們喪失了勞頓之后的靈魂撫慰;從學校層面講,詩歌的荒蕪讓學生丟掉了想象力,某種意義上也失卻了才情發散場和智慧啟迪園。關照當下,重溫優秀的、經典的詩歌,并且在教學中開展有效的詩歌朗誦活動已迫在眉睫。
二、高中語文教學須重視朗誦
毋庸諱言,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忽視朗誦的現象。囿于高考應試模式,一些語文教師對朗讀尤其是詩歌朗誦的作用認識不充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重視指導學生朗讀或指導不到位,目的不明、要求不清,且形式單一;在多媒體普遍進入課堂的條件下,往往以音像課件代替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化、體悟性朗讀;加之許多學生在初中階段就沒有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進入高中后更不愿像小學、初中學生那樣放聲朗讀,這樣一來瑯瑯誦讀聲幾乎聽不到了。
語文教學須高度重視誦讀,特別是詩歌的朗誦。朗誦吟味是讀者體會詩作感情傾向和審美價值的直接通道,它不僅可以幫助人們創造性地理解、體會、評判詩作,還可以幫助人們從優秀之作中汲取人格的、精神的和文化的營養,獲得人生之大美。這就是本文所述之“詩性回歸”,即通過詩歌朗誦由藝術審美享受升華到性靈陶冶、精神構建,發揮詩歌特有的藝術教化功能。
三、正確認識和引導詩文朗誦,實現語文教學的“詩性回歸”
那么,如何正確認識和引導高中語文教學,從而實現“詩性回歸”呢?
毋庸置疑,學習和朗誦詩歌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發掘內心潛在詩性、獲取審美愉悅、放飛靈魂的有效途徑。高中語文教學的確應該擔負起實現“詩性回歸”的重任,盡一切可能讓處于花季的少男少女的心靈得到詩歌的陶冶,讓他們浮躁的內心獲得詩意的浸潤。無論古代詩歌還是現代詩歌的教學,均應注意這一點。葉嘉瑩在談到古典詩歌時說:“中國傳統一直有詩教之說。我一生歷經許多苦難不幸,卻一直保持樂觀、平靜的態度,正是與我熱愛古典詩詞有很大關系。現在,一些青年人竟因為被一時短淺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不再能認識詩歌對人的心靈和品質提升的功用,是件極遺憾的事情。在我看來,學習中國古典詩歌的用處,也就在其可以喚起人們一種善于感發、富于聯想、更富于高瞻遠矚之精神的不死的心靈。”
針對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不大重視朗讀,使得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下降、文化積累薄弱這一現狀,近年來我們學校努力引導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朗誦,通過舉辦詩歌朗誦會等活動,多渠道、多方式強化學生誦讀意識,提高朗誦能力,進而實現高中語文教學的“詩性回歸”,已取得顯著成效。要實現語文教學的“詩性回歸”,筆者認為必須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語文教師要改變思維、轉換思想、積極參與、身體力行,不斷提高自身的詩歌修養,平時廣泛閱讀詩歌并領悟其中的精髓,甚至還可以嘗試進行詩歌創作,讓詩性融入內心、浸泡靈魂、進入課堂,防止陷入世俗化、平庸化的狀態而難以自拔。
其次,要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將詩歌朗誦帶進課堂、延伸到課外,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大膽“誦”起來;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朗誦技能,做好示范和指導工作,切忌以課件代替富有個性的嗓子、代替本來就充滿創造力與活力的喉嚨。
最后,要把加強詩歌朗誦教學作為重點教研課題,發揚團隊合作的精神,培養廣大學生朗誦詩歌的興趣和愛好。惟其如此,我們教出來的學生才有可能是那種充滿靈性、懂得詩意棲居的人。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