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霞
【關鍵詞】 寫話教學;策略;素材;日記;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6—0122—01
小學低年段寫話教學是作文教學的啟蒙階段,是中小學作文教學的基礎。在提高小學生寫話能力方面,許多教師都在不遺余力地探索、改革和創新,但很多小學低年段學生仍對寫話是望而卻步,怕寫怕練。那么,怎樣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卸下思想包袱,做到快樂寫話,輕松表達?策略很重要。
一、寫好觀察日記,讓素材多起來
寫日記可以幫學生積累材料,也可以提高他們的作文水平,很多著名的作家都有寫日記的習慣。繁花似錦的春天,驕陽似火的夏天,碩果累累的秋天,銀裝素裹的冬天,在學生們眼中這樣的更替是美妙的。他們的腳丫常常被金燦燦的迎春花絆住;他們的鼻子會情不自禁地湊到丁香花上;他們的小手會迫不及待地伸向那枝頭紅紅的桃子;而灑落在頭上、身上的紛紛白雪更使他們沉浸其中,忘卻了冬日的寒冷。這樣全身心投入地觀察,學生的興趣是濃厚的。留在學生大腦里的這些美麗記憶,這些切實的體驗,充盈在學生們的日記里,成為了寫話的根基、源頭。
二、加強課外閱讀,讓語言文字活起來
時下,課外閱讀逐漸升溫。盲目跟風式的閱讀,“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式的閱讀,讓學生在走馬觀花中迷失了方向。許多家長反映學生看了不少書,但對寫話的幫助不大。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外閱讀和寫話上幫學生牽線搭橋。
1. 精選閱讀內容,在誦讀中滋養語言。低年段的學生識字量有限,理解能力有限。在有限的情況下,選擇這個年齡段學生喜聞樂見的、貼近生活的、充滿童真童趣的誦讀內容就顯得極為重要。篇幅短小、朗朗上口的誦讀內容學生在晨讀、午讀的時間可以讀,中午、晚上走路隊的時候可以讀,課前預習的時候也可以讀。“熟讀成誦,熟誦于心”,時間長了,學生的積累就豐富了,寫出來的語言就不會干巴巴的了。
2. 推進親子共讀,在共讀中豐富語言。閱讀應該像我們的呼吸一樣自然,它不僅是在校園,而且應該充盈在家庭,充盈在學生成長的每一個空間。一次家長開放日,筆者把繪本引進了課堂,當時選擇的是以“愛”為主題的《逃家小兔》。家長們被這本看似簡單的書深深地吸引了,更被學生們的閱讀熱情感染了。自此,我們班進入了繪本閱讀時代。繪本中的一些好詞佳句,經典對白,成了學生們寫話中的亮點。
3. 整班推進讀,用“厚度”夯實語言。低年段學生讀慣了短小的篇幅,看久了圖文并茂的圖畫書,對整本書閱讀是不自信的。“這么厚的書,什么時候才能看完呀?”“沒關系,我陪你們一起讀。”聽到這話,他們似乎才吃了一顆定心丸。從這天起,只要一有空,筆者就給他們讀書中的故事,每天讀一章。漸漸地,一本厚書被我們讀薄了。持續閱讀改變了學生對“厚度”的畏懼。“厚度”也悄悄夯實著學生的語言積累。
三、潛移默化,讓寫話“活”起來
1. 繪圖寫話。低年級學生會認的字不少,但會寫的字卻不多,雖有表達的熱情,但真正寫話時卻障礙多多。有幾次課間去教室時,筆者發現班上不少學生趴在桌子上畫畫,畫得很用心,有幾個還畫得特別傳神。何不讓學生們為自己所繪的圖添上文字?這樣不就圖文并茂了嗎?此后,繪圖寫話作業成為了常態,學生們真正享受到創作的快樂,更重要的是為以后的習作打下了基礎。
2. 仿中練寫。低年級學生有表達的愿望,但缺乏條理。仿寫如同為學生的寫話編織了一個框架。在這個框架中,教師適時地啟發、引導,學生便會在吸收文本精髓的基礎上,聯系實際進行再創造。在教學一年級《柳樹醒了》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充分地讀詩,在讀的過程中感受詩的前四小節在表達上的相似之處,明確詩人為什么會把柳樹與春雷、春雨、春風、春燕聯系在一起,然后結合課后學習小伙伴的問題“在春天里,還有什么醒了呢?”“是誰把他喚醒的呢?”打開學生想象的大門,讓學生仿照課文編詩句、寫詩句。這樣有引導有參照地練習,學生寫起來可謂得心應手。
3. 情境寫話。《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根植于現實,拓寬語文學習的領域,因此,創設多種教學情景,是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方式,學生在眼看、耳聽、手動、腦想的過程中成為實實在在的參與者,不僅能使枯燥的學習變得有趣,還能提升寫話水平。
總之,在低年級寫話教學上,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讓學生去體驗,然后再將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說一說、寫一寫。有體驗的寫話內容一定是豐富的,語言一定是靈動的。
編輯:張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