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明
【關鍵詞】 數學教學;高效課堂;構建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7—0105—01
數學課堂是師生活動的主陣地和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學生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徑。如何構建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是每一位數學教師都在關注和探索的課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轉變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初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要想構建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首先要摒棄傳統的“唯師獨尊”的教學思想,其次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充分認識到:自己只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指揮者和合作者。
比如,教學“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一課內容時,教師不能在教學一開始就給學生講解本章內容的重點知識和做題方法等。因為這樣比較抽象,學生不感興趣,收不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考慮到本節內容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能夠識別簡單的幾何體,故而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筆者是這樣做的:在講課之前讓學生輪流說一下自己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物品哪些屬于長方體,哪些屬于正方體,哪些屬于棱柱、棱錐、球形等等,讓學生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激發學生對空間和圖形的興趣。實踐證明,這樣教學,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同時也為本節內容接下來的教學打好了基礎。
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教學中,數學因其本身的特殊性,不少學生覺得它抽象難懂,不感興趣。要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光講大道理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興趣。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靈活運用生動形象、直觀有趣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運用數學的環境;引導學生動手參與,鼓勵學生積極探討,讓學生體會漸入佳境的喜悅,樹立學習的信心;達標檢測注重基礎練習,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訓練獲得應有的發展。
三、滲透數學思想,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數學思想是數學的靈魂,它隱含在數學知識當中,只能逐步被學生理解和領悟。因此,教學時,教師應該以知識、例題為載體,向學生適時滲透數學思想,逐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在初中階段,學生需了解的數學思想有:用字母表示數、數形結合的思想、整體思想、方程思想、分類的思想、化歸的思想、類比的思想和函數的思想等。
如,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時,類比方程、方程組的解來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組的解集的概念,滲透類比思想,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遷移,在主動參與、探索交流中獲得新知識。
四、選擇合適的學習形式
1.討論自學。對于適合學生自學的內容,上課一開始就布置給各小組,并將學習目標告訴他們,然后讓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開展學習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小組合作學習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形式進行。如,中心發言式、指定發言式、兩兩組合式、接力循環式 、自由發言式、分工合作式。 在學生自學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巡視指導,必要時進行講解,及時對自學進展好的小組給予表揚,給進展較慢的小組予以鼓勵,確保真正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形成集體的智慧。
2.測試競賽。當學完某個單元后,由各小組自己進行相互檢測。各小組成員按知識點共命一份測試題,抄寫幾份,上課時組與組之間互換試題,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然后交對方批改。教師根據每組試題的質量以及測試成績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五、推行作業分層布置制度
教師在布置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時,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作業,布置啟發性、思考性作業;不布置重復性作業,布置可選擇性、層次性作業;不布置繁難偏舊作業,布置實踐性、研究性作業”。布置的作業數量要少,質量要高,要避免進入“教師隨意布置大量作業——學生應付作業——教師隨意批改作業——教師再隨意布置過多作業”的惡性循環,從而解決學生不堪重負、應付作業、厭學情緒滋生等問題。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