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紅英
【關鍵詞】 古詩教學;時代背景;人文精
神;意蘊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4—0092—01
幾千年來,詩一直是中華文化中璀璨閃耀的一顆星,是祖祖輩輩留給中華兒女珍貴的精神食糧,詩的傳承不僅是美的延續,更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傳承。古詩作為小學語文教材重要組成部分,帶給學生的是美的、文化的熏陶,以及愛國情感的堅定、民族精神的養成。本文正是因為深刻了解古詩的重要性,故而在文中從語言、意境、教學等方面進行探討,分析更適合當代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方式。
一、了解時代背景,領略人文精神
這個時代與古代是截然不同的,景物、人文、思想大相徑庭,有些詩即使是成年人讀來也覺得難以理解,對于歷史知識非常薄弱的小學生來說尤甚,因此,在開始古詩學習時,教師首先要將創作背景、時代環境、作者境遇交代清楚,知道作者處于什么環境、什么狀態,學生會產生探尋的欲望,這就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之后能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和其中蘊含的感情,因此揭示背景對于提高學生古詩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反之則會讓學生很難理解。
比如六年級學生在學習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雖然杜甫沉郁的風格給人留下太深的印象,但是在小學語文中,學生們更熟悉以前的課本上那個閑情逸致的杜甫。如他在《絕句》中記錄的“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在《江畔獨步尋花》中描繪的“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小學生對于杜甫的了解大抵止于此,一個向世人展示自然風光的詩人突然間竟然說起了軍官、說起了收復地界,這樣的轉變讓學生不明所以,教師此刻要做的就是讓學生知道其中原由。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一般會大致介紹一下詩人所處的唐代的時代變化,它是如何從李白筆下那個繁盛壯麗的世界轉向杜甫記錄的生靈涂炭的,告訴學生“安史之亂”對那個盛極一時的時代帶來的超級破壞。而杜甫是一個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詩人,他飽受戰亂帶來的傷害,當他在流落四川時聽到官府收復了河南河北、叛軍紛紛投降的消息,五十多歲的他心情是怎樣的激動啊,他終于能回到久違的故鄉了!這首詩中傳達出的暢快、喜悅簡直讓人認不出這是出自杜甫之手,因此,此詩也被稱作杜甫第一大暢快詩。經過這樣的解說,學生后面的學習將事半功倍。
二、品味語言魅力,體悟無窮意蘊
古詩有嚴苛的格式和字數限制,一字一句都是由最凝練的文字構成,說是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也不為過,經過時間的篩選能出現在學生課本上的更是精中之精,其文字中所包含的意蘊更是需要細細品味。從古詩的對仗、平仄、韻腳感受文字奇妙的搭配,然后再在這些文字組合中欣賞它們繪制成的畫。杜牧的《山行》就像是一幅秋日賞楓畫,教師在教這首詩時,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照著詩人的視角沿著石路緩步上山,遠處人家裊裊炊煙起,放眼望去盡收眼底的是這秋日山間連綿成片的紅楓,這種美景叫人沉醉,深陷于此不愿醒來。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不僅僅是賞景,還是掌握一種“想象”的學習方法。文字的巧妙運用也是古詩一絕,常常一個字一個詞就能道出最精妙的意思。“遙看瀑布掛前川”中的“掛”字,將瀑布流速之快水量之豐一言道盡,古詩的這種簡練、準確是文字的極致使用。通過了解古詩對文字的使用,學生們就算不能創新也會引用,對他們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大有裨益。
三、采用多種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古詩雖有珍貴價值和無窮魅力,但因為其文字過于凝練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性。教學方式的選擇就顯得重要了,如果僅僅是學習生僻字、解釋字詞、講講思想感情、最后背誦默寫就完成教學任務,肯定不符合新課標要求學生全面發展的精神。教師可嘗試多種教學方法教古詩。由于古詩的韻律性很強,是非常適合朗讀吟唱的,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告奮勇以方言讀詩,能讓他們隱隱領略到詩在另一個時空中展現出的魅力。古詩大多也是能唱出來的,教師可以找到一些古詩吟唱的版本放給學生聽,新奇而有趣的古詩歌曲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無論是啟發學生想象和創造力,還是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古詩都發揮著它獨特的作用,教師重視古詩教育,就是重視學生心理發展和文化的傳承,在語文教學甚至所有課程教學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用生動、豐富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興趣,讓他們在這個紛繁忙碌的社會中,在人生最無邪的時光里,享受古詩帶來的無限魅力!
編輯:張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