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貴山
【關鍵詞】 數學教學;興趣;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4—0104—01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使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小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促使他們主動地學習。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
一、在活動中生趣
1. 在應用活動中生趣。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廣泛的學科,教師要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如,在學習“百分數”之后,教師可讓學生搜集飲料瓶、藥瓶等商品外包裝上的百分數,并且讓學生解釋其含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通過上網或者其他的方式,了解一些只有在化學知識中見到的名詞。這樣不但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還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了解到生活離不開數學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又使學生進一步關注以后生活中的百分數。
2. 在操作活動中生趣。在教學時,教師必須創造條件,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擺弄學具,幫助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例如,教學“圓形面積”時,先讓學生動手把圓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然后說一說學過圖形與圓形之間的關系,最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圓形面積=πr2。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學生手腦并用,發現和解決了數學問題,參與了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學得積極、主動,體會到了探求知識的樂趣。
3. 在課外活動中生趣。課外活動能創造一個非常自由、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愿參加,因此它比課堂教學更加開放,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如,開展數學游戲活動,在游戲中探索數學規律,增強學習興趣。
二、在感悟中激趣
1. 感悟“美”。數學中的美不同于美術中的線條、造型、色彩的視覺美,不同于體育中的體形、動作、力量的運動美,也不同于各種的音響、節奏、旋律的聽覺美。數學本身的內在美瑰麗多姿,充分挖掘數學中的美,讓學生進行體驗并感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對稱圖形”時,出示一幅幅對稱美麗的畫面,在學生的贊美聲中教師進行引導:為什么大家都說這些圖形美,這是數學中對稱的神奇力量,從而讓學生透過美的現象,感悟到數學的對稱美。
2. 感悟“趣”。學生能感悟到數學是有趣的,必將激發學習興趣,即使再苦再累也能樂此不疲。
①巧用修辭手法激趣。有時對數學資源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可使學生興趣倍增。如,在教學“被減數中間有0的連續退位減法”中,戲稱0為大方的窮光蛋,這一比喻,不但把本課時中的難點凸顯了出來,學生的興趣一下子上來了,而且在下課后學生還談論著這一有趣的稱呼。風趣的語言,恰當的手法讓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使數學更具吸引力。②找有趣的數學現象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時,為了鞏固計算方法必須進行練習,但大量的練習往往枯燥乏味,而利用回文算式的趣味性,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感悟“理”。數學是一門理性的學科,它需要思考、分析、推理,用科學的方法來說明理由,用辨證的觀點來分析事物解決問題。如果能讓學生感悟到數學的理,必將激起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①在深入分析中感悟。對一些生活現象用數學知識進行分析、思考,讓學生領略到數學的理性。如,對于小攤上轉圈摸獎活動,可讓學生運用概率的初步知識計算,這樣學生就能知道中大獎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明白了為什么每次總是拿出去的錢多,回收到的錢少,揭穿了老板賺錢的方法。②在辨證的思想中感悟。辨證地看待事物才能看出事物的實質,才能靈活地運用方法。如,在教學“小數和分數相乘”時,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提供了多種方法:小數化分數、同除以一個數后計算、分數化小數計算等等,然后讓學生共同分析在什么情況下用哪種方法合適,每種方法有哪些優點和缺點,讓學生學會辯證地看每一種方法,從而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③在探索推理活動中感悟。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課本上提到了用量角度數相加、剪角相拼和折拼這三種方式,然而這三種只是從操作上得到,因此有一定的誤差。有學生對內角和是180°不信服,此時教師可引導進行推理驗證:先出示長方形,用對角線分成兩個任意直角三角形,得到任意直角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然后讓學生探究任意三角形內角和也是180°;可將任意三角形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兩個直角三角形內角和為360°,然后減去兩個直角180°,正好等于180°。通過這樣嚴密的推理,讓學生心服口服,同時讓他們也感悟到數學的理。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