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蓮
【關鍵詞】 數學教學;高效課堂;打造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3—0058—01
高效數學課堂,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獲得協調發展,有效實現預期的學習目標。高效課堂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從不懂到懂,從不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情感態度從不喜歡到喜歡,從無興趣到有興趣;方法技能從靜態觀察到動手操作,從單一活動到合作交流,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知。教師如果能清晰地把握教材知識結構和學生學習實際,一切從教學效果出發,就能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最好的效益。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深入解讀教材是起點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解讀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因此,教師要有效研讀教材,把握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并要透徹了解每一部分教學內容在各個年級段預設達成的目標。
1. 領會教材意圖,拓展學生思維。新課標要求教師活用教材,而不是死教教材,要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端正態度、提升能力的過程之中。如,教學“認識整時”一節內容時,可以把課本插圖(小明一天的生活、學習時間的安排)以“先分后總”方式加以詮釋。先讓學生自主選擇插圖,并講解圖意,鞏固對整時的認識,再讓學生綜合起來看這幾幅圖,并談談自己的感受。要引導學生主動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并有意識地建立時間觀念,養成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2. 溝通知識聯系,促進知識正遷移。小學階段,數學知識的編排是螺旋式上升的,一個教學內容會以逐漸提升學習要求的方式,分散在各個年級的學習中。在教學設計時,要溝通同一知識前后之間的聯系,為學生的學習搭設遷移的橋梁,以加快新知的學習速度,增強新知識的學習效果。
二、把握課堂教學是關鍵點
1. 突破重、難點。一堂課可能預設多元目標,但一定要突破重、難點。如,教學“認識更大的數”一節內容,“億”的認識是難點。要通過對億的感性認識,體會億是個很大的數太抽象了。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可以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如,一個人大約有十二萬根頭發,我校兩個年級850名學生大約共有1億根頭發,全校師生大約共有3億根頭發。
2.注重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除了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把科學的思維方法納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去,使學生產生更廣泛的知識遷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靈活選擇教學方式。如,教學“兩位數與11相乘”,筆者先讓學生列豎式計算幾道題,再通過觀察、思考、討論、交流,找出速算規律,最后運用規律進行速算。
3. 注重激勵性評價。有效的評價既能指明優缺點,又能激勵學生。因此,教學中,教師應不斷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對學生探究過程中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同時,還要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實施有效評價。
三、拓展知識是延伸點
1. 結合生活經驗,拓展知識寬度。數學源于生活,把抽象的數學知識拓展到課外的生活中,通過層層深入的實踐活動,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可以把數學知識從感性認知提升到理性認識。如,教學“溫度”時,課前收集溫度的相關數據,建立對負數的感性認識,課堂中通過與學生交流,以及現象觀察和資料閱讀,逐步完善對負數的理解,從而形成準確的理性認識。課后讓學生調查某地氣溫,進行天氣預報。經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很容易理解零下溫度用負數表示的意義。
2. 解決生活問題,拓展知識深度。提升經驗,啟迪思維是有效教學的最高境界。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一些相關聯的知識模糊不清,教學時要加強辨析,幫助學生明晰概念,提升認識。如,學完“長方形的周長”一節內容之后,很多有價值的題型值得思考。如,小長方形拼成大長方形周長會變小,大長方形剪成小長方形周長會變大。把這些容易混淆的題型放在一起對比學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有課前精心預設才會有課堂高效生成,才會有課后精彩拓展。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立足于學生學習的起點、教學的關鍵點、知識的延伸點,勇于實踐,敢于創新,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真正落到實處。
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