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珊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改革也不斷深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人文關懷的主題思想也日益顯露,被人們所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人、發展人,其本身帶有農活的人文關懷的基礎。本文分析了大學生思政教育中人文關懷的內涵,并對目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人文關懷的現狀進行重點分析,提出了增強人為關懷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思政教育;人文關懷;實踐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20-0054-02
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建設社會主義的四有新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人的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也越來越重視,而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重點強調以人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逐漸被提上了日程,也成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因此要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
一、人文關懷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培養人、發展人,其具有較為濃厚的人文關懷情感基礎,因此開展大學生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全面貫穿落實人文關懷,積極開展教育活動,使大學生可以在實踐中實現全面發展。
(二)人文關懷下思想政治的內容
1.大學生的思想水平
在人文關懷的背景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關注大學生的思想水平。大學生的思想水平包括多個方面,比如思想覺悟、思想意識、思想觀念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堅定科學理論的指導,提高思想覺悟,引導大學生形成科學的思想理念。
2.大學生的道德素質
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還要注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的培養。要對大學生進行人文關懷,就要提升他們的道德素質。大學生的道德素質主要是指大學生養成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道德行為等。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通過切實有效的道德教育,不斷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要讓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好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關系,還有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性的實踐活動,使他們從實踐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識。
3.大學生的價值實現
價值實現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我價值,二是社會價值。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密不可分,要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大學生需要不斷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還要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有個全新的了解,按照實際情況制定出全新的職業規劃。同時學校要建立合理的學分制度,完善學科機制,對學習科目進行系統規劃,提高大學生的知識素養,同樣,還要積極組織實踐活動,給以大學生足夠的實戰鍛煉的機會,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實現人生價值而努力,并為社會建設而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人文關懷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理論教育,忽視社會實踐
在高校的教育中,實踐活動的教育至關重要,它和理論教學相結合,共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在實踐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重視理論,而忽視實踐,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較為空洞,學習時較為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致不高,缺乏學習思想政治的興趣;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一些實踐教學的形式,但往往實踐教學拘泥于形式,和企業的實際需求相脫節,這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中以人為本的理念相違背。高校實踐活動的拓展,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實踐中來,大學生參加的實踐活動經常缺乏系統性,也沒有明確的規劃,因此影響了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妨礙了他們自身的發展。
(二)重視塑造社會價值,忽視自我價值
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實現社會價值為主要目標,偏重于外在價值的實現,片面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需求,因此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將教育目標的位置擺放得太高,使得思想中政治教育的教學流于形式,只重視外在效益的提高,而很少關注大學生內在的需求和價值觀念,導致大學生與社會的脫節。
(三)重視教師的主導性,忽視大學生的主體性
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時,其中包括兩個重要的主體,一是教育者,二是受教育者。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將學生作為核心,課堂上重點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較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影響了學生創造性的發揮。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能將理論知識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結合起來,也就不能用理論來指導實踐活動。
(四)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沒有引起足夠的認識
目前很多高校主張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全方面進行人文關懷,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但是很多高校只是將其作為一種口號,沒有對其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育者重點是將學生培養成才,因此在構建和諧校園、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全面發展上缺乏較為全面的認識,而真正將人文關懷用到實際生活中案例較少,因此導致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缺乏深度,影響教學的質量。
三、人文關懷背景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一)為思想政治教育造營造良好的文環境
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環境,這需要從三個方面考慮:
第一,營造良好的校園物質環境。學校的校園環境在構建和諧校園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校園物質環境主要是指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校園建筑的布局、自然風景等。大學生處在校園環境中,其思想和精神受到校園物質環境的影響。校園文化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可以給學生一種真實的情景效應,優秀的校園物質環境帶給人一種審美的愉悅,可以激勵學生不斷實現自身的價值。
第二,營造人文關懷的精神文化環境。要將營造精神文化環境作為認為關懷的核心。高校教育者要通過不同的形式來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觀念,比如定期開展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校園活動,突出校園文化的底蘊,增進精神文明建設,從而感染大學生的人文情感,促進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第三,創造和諧的校園網絡文化環境。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成為新時代的重要工具。網絡給人們帶來了工作和生活中的便利,尤其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對網絡環境的依賴性日益增大。校園網絡活動主要是指用戶網絡教學的網絡媒體教育環境。要營造和諧的校園網絡環境,構建完善的校園網站,加強對校園網站的建設工作,開展更多的關于人文理念的教育活動,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拓展大學生學習的空間,將學習資源共享到網絡,使學生可以自行下載,方便和教師之間的交流。
(二)開展大學生人文實踐活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通過課堂教學的形式向大學生教授思想政治知識,同時還應在大學課堂開展實踐環節,一方面可以將一個班級劃分成幾個小組,施行小組講課的形式,并選派代表講述課程內容,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可以通過辯論賽的形式,使學生能夠充分傳達出自己的想法和觀念,了解每一個個體的價值需求。
(三)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價值
1.完備人文關懷保障機制
高校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機制,首先要建立一個人文關懷的保障機制,這就要求建立一個長遠的、系統的人文關懷的規劃,將各種要素納入到體制中來,方便對資源的調配。同時,還要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預警機制,保障大學生的申訴權利。
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聯系
家庭、學校和社會在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中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三方都以學生的利益為主要目標,堅持為學生服務,重視人文關懷,力求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學校要關心學生學習的各個方面,注重因材施教;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主體,因此父母要積極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不僅關心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還要關心孩子的情感狀況;同樣,在社會方面,社會要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友善的風氣,使學生不受外部環境的消極干擾,培養他們良好的心智,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結語
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人才。目前我國在人文關懷思想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重社會價值,忽視自我價值;重教師的主導性,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因此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為思想政治教育造營造良好的文環境;開展大學生人文實踐活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價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