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珍
【內容摘要】本文基于生本教育教學理念,以《平方差公式》的教學設計為例,探討生本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本文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本、為了學生好學的教學模式,課堂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貫穿小組合作交流,倡導主動學習探究.本文通過研究,為學生好學和優化數學教學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平方差公式;教學設計;生本教育
1 教學設計:
1.1.1 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從學生熟知的矩形面積求解開始設計前置作業,通過剩余面積相等引導學生觀察、并在教師引導下完成規律的歸納和符號化.。生本教育強調的是“先做后學,先學后教”.。
1.1.1 2.前置作業:
問題1: 一張邊長為 的正方形紙板,如果用剪刀從這個正方形紙板上剪下一個邊長為 的小正方形(如下圖),那么剩下紙板的面積是多少呢?你想到了幾種方法?
問題2: 通過觀察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剩余部分紙板的面積,你發現了什么?
(提示:剩余部分面積不變)
3.1.1.2 拋出問題,引入課題
你能用簡便方法算出下面這道題嗎?
師:我們現在還不能,但是我相信:你就要可以了!
【設計意圖】拋出問題,設置懸念,讓學生感覺困惑,然后帶著疑問去學習.。
4.1.1.3 探究能力,大家都行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整式的乘法,請同學們先自己來算一算下列多項式的積
⑴
⑵
⑶
【設計意圖】通過對特殊的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計算,既復習了舊知,又為下面學習平方差公式作了鋪墊,讓學生感受從一般到特殊的認知規律,引出平方差公式.。
師:算出來以后請和本組的成員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⑴先相互對照答案,如都一致了(不同結果的先改正)就觀察你們得到的結果,它們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點?
⑵以上三個等式的左邊在形式上又有什么共同特點?
⑶你發現什么了嗎?可以用簡單的式子表示出來嗎?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獨立完成計算部分,然后在此基礎上交流自己的觀點,進一步通過小組合作,相互促進,共同解決問題,從而發現規律.。
師:現在,先請同學們停下手中的工作,我們請第三組和我們分享一下他們的成果.。大家歡迎.。(鼓掌)
......
1.1.4 5.試試身手,察言觀色
......
1.1.5 6.你來講例,學有所獲
師:請同學們計算下列各式,算完后主動和同桌對照方法和結果,如果有奇異就小組討論.。(教師巡視)
⑴ ;
⑵ ;
⑶ .。
師:大家都算得差不多了,我想聽你們說說你們的算法!
生1:老師,我只講第一題,后面兩題由我同桌講.。在第一題中,我們把 看成平方差公式中的a,把 看成平方差公式中的b,原式等于 ,進而算出結果是 .。
生1的同桌:第二題中,先把 改寫成 ,我們把 看成平方差公式中的a,這樣就可以用平方差公式了,原式等于 ,即等于 ;
第三題,直接把 看成平方差公式中的a,把 看成平方差公式中的b,由平方差公式可知,原式等于 即等于 .。
師:(示意鼓掌)講得很好!同學們都聽懂了嗎?
生:懂了.。
師:對于第三題,你還有其它計算方法嗎?.。.。.。.。.。.。
1.1.67. 比比誰快,靈活應用(略)
1.1.7 8.課堂小結,談談收獲
這節課,我有那些收獲?
我還有哪里不懂的?
1.1.8 9.作業布置, 鞏固知識
必做題:練習 第二題
習題15..2 第一題
選做題:在下面的括號內填入合適的多項式,使之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計算,并求出結果.。
【設計意圖】作業分層布置有較大的彈性,既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又滿足了多樣化的學習需要,讓基礎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
1 教后反思:
本節課是基于生本教育教學理念的基礎設計的,整節課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者,以小組活動為課堂主線.。前置作業的布置,學生有了先學的基礎,能初步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幾何背景.。課前設問產生懸念,學生帶著疑問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探究能力”環節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合作討論得出規律.。接著引導學生證明平方差公式.。“試試身手”環節是結合課后“練習”的第一題,以學生討論和老師引導分析相結合的方式教學,使學生加深對公式本質特征的理解和運用.。“比比誰快”環節既解決了課前拋出的問題,又考察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本節課以談話方式總結課堂,使學生暢所欲言,訓練語言表達能力.。分層作業的布置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學生為本.。
2 基于生本教育教學理念的思考:
傳統的“師本教育” 不僅讓老師累得筋疲力盡,更重要的是局限了學生的思維,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被老師牽著走,基礎不同的學生跟著同一個老師的思路進入課堂,是很難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的.。生本教育的出臺正好緩解了這些問題.。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 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學設計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其一,1.任務前置:讓學生有備而來
學生完成前置性任務后,就已經對本節課有所想法了.。學生有備而來,起點高了,再經過小組討論交流,經過小組匯報展示等形式的學習,這樣課堂就活躍起來了,學生的思維也適當激活了,也就容易接受新的知識了.。
其二,2.小組合作:順理成章為常態
在有前置性任務的支撐基礎上,小組合作成了常態,有可以交流的基礎了.。因為學生人數較多,為滿足所有學生想表現、被關注的心理,先組內交流,再分小組展示成果.。有利于思維的碰撞和拓展.。對于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獲得同組同學更多的幫助;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有更高的平臺可以表現.。
其三,3.教師引導:服務學生,做學生的“仆人”
教師是“牧者”不是“纖夫” .。教師要做的是激發和引導.。教師要適時介入引導,把握課堂的大致主方向.。教師介入的主要方式有,提出學習主題,拋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給予學生必要的支持、贊賞等.。如課前布置的前置性任務是一種課前介入引導.。
其四,4.學生主體:高度尊重學生、充分相信學生
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核心的事還給學生自己做,這需要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具有內在的學習動力和潛能.。另外還應盡可能多地把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主動學.。良好的師生關系、融洽的課堂氛圍是實現生本教育的關鍵.。這樣,才能完善教學,才能使學生真正學到知識.。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之靜.新課程學習(上)[M]. 山西省期刊協會,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