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前校后廠”模式是職業院校在自我探索過程中總結出來,具備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雖有諸多可取之處,但也因環境、自身發展受限,本研究以問題為導向,直面“前校后廠”發展現狀,梳理江西華憶教育集團成功模式,以期推廣借鑒。
[關鍵詞]校企合作;前校后廠;六個對接;華憶教育集團
[作者簡介]林慧英(1987—),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學。(江西南昌 330038)
近年來,興起一種職業學校與企業的新型合作模式——前校后廠,也有稱“前校后店”、“前廠后?!蹦J剑撃J绞菍W校與企業合作,將生產線搬進校園,在校園(或周邊)搭建實訓基地、生產車間的一種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學校與企業深度對接實現產學研互通,學校、企業、學生三贏。
一、“前校后廠”校企合作模式發展現狀及原因
目前,對“前校后廠”校企合作模式有一定研究,許多職業院校也在積極探索“前校后廠”模式,但從整體成效而言,并沒有達到完全推廣和扭轉職業學校校企合作現狀效果,其原因有:
1.換湯不換藥,企業被動參與的根本性質沒有被改變
企業是以效益、利益至上的,以市場為導向;學校以招生、培養為主,以成才為導向。學校希望把企業生產線轉換為課程,納入教學計劃,而企業關注更多的利益最大化,勞動力便捷獲取。對參與學校人才培養、課程建設、合作育人興趣不大;“前校后廠”校企合作模式與其他模式的差別,僅僅是學校與企業空間距離拉近了,企業的被動地位沒有改變,企業對學校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參與積極性不高,在具體的頂崗實習中也出現企業實訓時間與學生課程時間難以匹配的矛盾,合作沒有遞進。
2.學校辦學能力、學研能力達不到企業效果
近年來,一批中高職學校探索轉型,辦學能力有顯著提升,但整體來說,其師資配比、科研能力還不能完全與企業相匹配。學校培養的學生也參差不齊,在進行頂崗實習過程中,很多企業對學生信任度不高,學生常常是被安排在某個固定工種、程序中頂崗實習,不能完全將理論學習與頂崗實習內容相結合,實訓效果大打則扣。
3.缺乏政府、行業等第三方的有力支持和監督
良性的發展,需要有力的第三方介入,“前校后廠”模式與眾多校企合作模式一樣,也同樣出現政府、行業的監督協調和統籌規劃不足問題,導致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不能常態推進,出現矛盾更是難以協調,如:學校與企業校企合作責任和義務界定問題、利益劃分問題、政府資助問題、“前校后廠”大環境營造問題等都需要政府的支持與協調。
二、華憶教育集團“前校后廠”校企合作模式實踐探索
江西省華憶教育集團,包括江西華憶電子工業中等專業學校、華憶高級中學,是臺灣憶聲電子集團合作創辦的新型教育機構,其前身吉安電子工業學校創辦于1994年,2003年升格為江西華憶電子工業中等專業學校,2012年組建華憶教育集團。
(一)華憶教育集團“前校后廠”發展進程
1.發揮產業優勢,充分依托吉泰經濟走廊,實現真正意義上“前校后廠”格局
華憶教育集團坐落于吉安市國家井岡山經濟開發區,該地區是全國重點電子產業集群區,與臺灣憶聲電子集團合作辦學,同時又可以實現與毗鄰電子企業產業集群對接。一方面學校是憶聲集團的成員,企業成為學校工學結合實習就業基地,學校的畢業生大部分進入自己的企業就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前面學校、后面工廠的校企合作格局。同時,學校校址位于吉泰工業走廊的中心位置,優越的地理位置,讓其積極探索出了一條產教結合、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辦學模式.
2.辦學定位清晰,形成辦學特色,構筑“前校后廠、六個對接”理論構架
學校圍繞“樹品牌、立特色、強管理、重服務”的辦學總體目標,樹立“校企合作、產教研結合、工學結合”的品牌。獨創“潛能生轉化、行動導向教學法、5S管理法”等一系列管理特色。辦學定位清晰,培養方向明確。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學校發展的“前校后廠、六個對接”校企合作辦學模式。
校長對接廠長:建立企業與學校高層互訪、互信、互往聯系制度,通過互信往來,融洽情感、交流信息、熟悉雙方培養目標和管理模式,實現無縫對接。對接包含:建立合作教育指導委員會;建立高層互信往來議事日制度;建立高層干部交換掛職學習制度;建立學校與企業高層干部交流制度。
專業對接產業:宏觀上,學校依托“吉泰工業走廊——全國電子產業集群基地”的獨特地理優勢,調整專業方向,主打電子類專業;微觀上,學校與企業定向合作,開設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和課程,實現學校開設專業與當地產業相吻合;設立專業建設委員會,企業參與學校專業、課程、教材等育人全過程;建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課程體系,共同編寫教材,改革教學模式,體現“做學一體”。
教師對接師傅:制定教師到企業不同崗位輪崗跟班學習培訓計劃,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和能力;企業資深工程師或技術人員到學?;咏涣鳎瑩渭媛殞煟瑢W校與企業共同開發和研究新產品、新技術。
課堂對接車間:學校與企業按照模擬實訓、頂崗實習、“雙元定向”等方式實現課堂與車間對接。學生進入車間后,嚴格按照流程進行頂崗實習,如根據企業數碼相框、可移動DVD產品工藝流程和崗位需求,按照“原材料進廠檢驗——工藝流程——產品調試——品質檢驗——產品銷售——售后服務”的工作流程開發校本課程,學生按照六大流程分別頂崗鍛煉。
實訓基地對接研發室:學校在政府和企業支持下,多方籌措資金,建成了一批設備先進、功能齊全的國家級、省級“電工電子與自動化實訓基地”,學?!半p師型”教師與企業研發人員共同開發新產品,提升企業競爭力,實現產、教、研相結合。
企業文化對接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對接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對接、精神文化對接、制度文化對接。通過深度對接,學生能盡快適應企業環境、激發對企業認同感。華憶教育集團成功引入企業“5S”管理模式,提高學校管理能力;企業管理提前納入了學生教育大綱中,學生提前接受企業文化熏陶,為進入企業實習奠定基礎。
通過“前校后廠、六個對接”校企合作辦學方式,華憶教育集團在辦學水平、校企合作上取得了長足進步,學生就業專業對口率高,不僅服務于當地經濟,更為長三角、珠三角輸送了眾多人才;許多學生在行業上成為具備“工匠精神”一線技術人員,成為當地知名企業家,為學校繼續深化辦學提供了持續動力。
三、基于華憶教育集團“前校后廠”模式成功經驗總結
1.建章立制,做好頂層設計
制度先行,依制促合作,是華憶教育集團取得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學校成立以校長為主任的校企合作六個對接指導委員會,下設“校企合作教育處”,統籌協調校企合作各項事宜。組建行業內咨詢小組委員會,委員會由企業高層、行業協會成員、學校領導、骨干教師組成,規范管理,依制辦事。
2.實現了企業全程參與
企業參與了學生從入校到畢業,從理論到實踐,從課程設置、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實踐教學、實習就業全過程,特設的定向培養班、冠名班等更是開設針對企業的企業文化、企業禮儀等課程,企業技師擔任學生實習指導老師、課外導師,企業與學校共同研發、共建實訓基地。華憶教育集團還積極探索與企業深度合作,積極組建吉安市電子行業職業教育集團,成立校企聯盟會,搭建校企合作信息、人才、技術、物資互通平臺,最終推動校企合作“前校后廠、六個對接”縱深發展。
3.嚴格監控體系,保障頂崗實習效果,實現就業零適應期
華憶教育集團在不斷實踐中總結出:一是打破學生單一身份觀念,學生雙重學籍管理,招生即招工,建立學生在企業和學校雙重學籍管理制度,學生在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員工,學生學會用“企業人”、“社會人”審視問題,學生畢業后,能夠實現就業零適應期,省去培訓環節。二是制定針對學生、帶隊教師、企業實訓教師的考核指標,完善了一系列考核制度、實習辦法、實習鑒定等,建立考核制度和監控體系。三是實現學生有償頂崗實習制度,學生在工廠實習階段所生產出來的產品計入工酬,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與工人同工同酬,提高了學生實習積極性,也為貧困家庭學生勤工助學提供幫助。
4.打破合作壁壘,相互節約成本,形成“一校多企”合作態勢
為有效解決企業淡旺季生產與學校教學安排矛盾,同時豐富學校辦學載體,華憶教育集團利用學校優越的地理位置,積極探索出一校多企、一個專業對接一個企業,多種合作教育形態共存的新路徑。一是聯合多家企業,拓寬拓深合作領域,充分利用前校后廠條件,深化對接內容。二是把握主次關系,依托集團辦學的優勢,通過集團捐贈的實訓設備、專業技師隊伍提升辦學水平,反之學校向企業提供培訓場所、智力和技術咨詢、職業技能鑒定等,做到雙方在人、財、物三方流動與合作。
[參考文獻]
[1]徐亞純等.前校后廠——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企業家天地,2014,(4).
[2]周立明.校企合作新理念與產學研合作模式創新及發展案例評析實務全書[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1.
[3]林慧英.“前校后廠”校企合作模式的實證研究——以江西省華憶學校為例[D].北京:江西農業大學.
[4]王正青.機械類專業關于前校后廠-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討[J].時代農機,2017,(44).
[責任編輯: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