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俏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才是唯一的主體,是我們教學的對象和重點。當前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學生積極去參加學習過程,積極思考,舉一反三,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本文探究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三點策略:使學生體驗成功,激發其“舉一反三”意識利用比較舉“一反三”以多樣化的算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希望可以為諸位同仁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關鍵詞:“舉一反三”;小學數學;運用策略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不是消極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覺的積極的參加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傳統教育強調“師道尊嚴”﹑“教師權威”,但是恰是這些觀念和思想阻礙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阻礙了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舉一反三能力的培養。學生懼怕教師的批評變得越來越不肯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見解,更不上培養學生舉一反三﹑善于變通﹑靈活解題的能力。數學學科所具有的思考性,知識的發散性和思想的延伸性,要求學生必須充分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舉一反三﹑善于變通,達到靈活解題的目的。
1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舉一反三”思想的重要價值
通常的唯物主義都認為數學是來自于實踐,然后數學得以發展后又反作用于實踐,又得出的理論再指導實踐。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為的就是運用學到的新知識去發掘出新鮮問題,然后分析研究后解決這些問題。而“舉一反三”思想正好是一個解決大量實際問題的有力思想,學會“舉一反三”才能加快解決問題的速度,在短期內構件一個快速處理類似問題的體系,從而提升了學習效率。數學是一門既重視理論又講究實踐的學科。小學生不僅會從數學中學到相關理論知識,還要將這些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而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困難和問題。
2創設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人際關系的平等,為人處世的民主作風,是當代公民所必須具備的素養之一,也是教育教學工作者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培養,需要有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在這個氛圍里,師生關系融洽,教學環境輕松,學生的思維空間大,讓學生敢于﹑樂于在老師﹑同學面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
2.1在討論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
學習中相互合作,對關鍵性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交流中充分發揮“學生共同體”的作用。學生思維積極,思路開闊,互相啟發,相互激勵,共同完善。學生積極性高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對所學知識靈活運用舉一反三。如在比較分數大小這一課,在討論中學生除了掌握課本中對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外,學生們還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分別提出了先約分再比較,先把分子化成相同再比較分母以及聯系分數意義逆向思考來比較等富有創造性的方法。學生不僅理清了知識的結構,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過交流﹑碰撞,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的舉一反三能力得到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在課堂中得到了發揮。
2.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如果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義﹑規律﹑法則等
那么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將會越來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難越多越大,其學習積極性也就越高。因此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進步,學生就會在愉悅的情緒中產生一種渴求學習的愿望,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做到,凡是學生能通過探索獲取知識的,教師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教師決不暗示。如果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思維受阻時,教師只作適當的提示和暗示,讓學生體會到所學會的知識是自己“發現”的,自己“創造”出來的,從而體會到自己的成功和進步。進而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舉一反三。例如,教學“長方體表面積”時,先讓學生明確長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長方體的表面積,接著教師提問:怎樣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呢?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的直觀圖,自己去探索。
3加強探究性操作,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所謂探究性操作,就是指導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的主動探索,再現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發現數學規律的操作性訓練。教師不是把現成的灌給學生,而是指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舉一反三,在操作中發現問題,形成科學認識。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不能把“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這一現成結論直接告訴學生,再讓學生在大量練習中強化功固。這樣的結果學生對所學知識只知其所以然,并不能加深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而應該讓學生先復習舊知識,了解從長方形面積計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然后提出探究性問題:利用手中的三角板﹑三角形學具,能否從已經學過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呢?這樣學生通過擺﹑拼﹑移或將一個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再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發現三角形面積計算與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聯系,正確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又如,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讓學生通過用橡皮泥﹑蘿卜等材料自制的圓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圓錐發現圓柱與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的包舍關系。再讓學生通過把盛滿圓錐形容器的水倒向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容器的反復實驗,發現規律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容器盛的水總是圓錐體容器的3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則結論不成立。這樣學生便從實際操作中發現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操作,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是舉一反三﹑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知識的構建,從而變“學會”為“會學”。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知識的容器。學生舉一反三﹑靈活解題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培養起來,是在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日積月累中逐步學會的。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善于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時間和空間,要讓學生有進行深入細致思考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我愛學”。
參考文獻:
[1]張發芳,劉成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5(11).
[2]齊海峰,齊大海.小學數學教學之我見[J].中國教育學刊,2015(8).
[3]馬永華,任麗麗,牛艷思.小學數學舉一反三解題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