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穎 鄧景茹
[摘要]旅游英語是以英語為媒介、以旅游知識和導游技能為核心的一種專門用途英語。高職院校英語專業的旅游英語學科教學目的是使學習者掌握關于旅游的專業術語、了解旅游景點的人文知識、傳達獨特的文化內涵,在提高學習者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基礎上,培養應用型人才。旅游英語教學中人文素養至關重要,它不但是旅游英語所要學習的知識,也是確保中西兩種文化正常交流的基石,是培養多元化英語人才的必備條件。
[關鍵詞]旅游英語;人文素養;專門用途英語
一、引言
英語專業旅游英語教學是在學生獲得了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基礎上開設的一門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它實踐性強,涵蓋了人文、地理、文化等多元知識,能夠加強學生人文通識教育。隨著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日益頻繁,旅游英語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旅游英語教學不但向學生傳授英語專業知識和旅游行業知識,也向學生傳授人文素養,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寶貴結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英語專業要有機結合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和行業業務能力,創新專業課程體系,力爭培養全面型應用人才。
二、人文素養
人文是一定社會體系的人文科學,包括哲學、歷史、天文、地理和文學;素養指個人修為和品質,包括道德、形象、知識、能力和技巧。人文素養是人們在后天中逐漸養成的一種氣質、心理、品格和修為,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于宏觀體現為民族尊嚴和民族精神之中,于微觀表現在個體氣質和價值取向。
(一)人文素養是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
人文素養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是提高我國人口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高校培養多元化人才需要。
2000年《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規定,英語專業學生“要在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下,拓寬人文學科知識和科技知識,掌握與所從事工作相關的專業基礎知識,注重培養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其中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指的就是人文素養。
(二)人文素養教育是發揚傳統文化的保障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我們忽視的很多文化內涵卻在國外枝繁葉茂。國外多所大學開設孔子學院研究中國的仁政;孫子兵法走進了西點軍校;中醫針灸入住了麻省理工。
人文素養教育勢在必行,它既是國之根本,也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途徑。我國傳統文化蘊含深刻的哲理和人文素養,足以治國、齊家、修身和養性,是豐富的遺產和巨大財富,只有提升人文素養教育才能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三)人文素養的培養途徑
語言學習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彼此交流和信息傳遞,還具有豐富的人文特性。高職英語課程不僅要考慮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知識的傳播,實現語言習得和文化汲取,還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培養綜合人文素養。英語專業學生不能單純學習語言和技能,而要學習一些優秀的文化內涵:自己母語的優良文化傳統和世界性多元文化的精髓。
人文素養培養既可以通過開設專門的人文通識課程來進行,也可以通過各個學科的滲透而滋潤。尤其對于高職英語專業來說,學制和學時相對較短,而學生知識水平相對有限,因此在學科教學中進行人文素養教育尤為重要,也更為實用。
三、旅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素養
旅游英語中蘊含豐富的人文思想和人生哲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進行有意的引領和疏導,使學生體會到文化內涵和素養。
(一)教材的人文素養
教材指的是教科書、參考資料、音像資料和多媒體教學材料,是教師和學生進行學習的材料。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出現,眾多的影像資料涌人到我們的英語學習之中,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廣泛的資源。
旅游英語教材有豐富的人文知識,既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文明游客的旅游道德規范,又向學生介紹了古典的中華文明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古跡景點的詳述則激起了學生對祖國秀美山川的熱愛和民族自豪。為了配合教材和拓寬學生視野,教師在授課時加入了國外旅游名勝的講解,使學生了解世界文明和西方文化。
(二)教師的人文素養
教學過程是教師魅力的展示過程,也是教師素養的再現過程,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學態度、人文素養和敬業精神都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和修養,了解前沿文化和旅游咨詢。
大數據的海量數據和多類數據為教師提供先進人文思想和理念,教師能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交流心得和體會,豐富自身人文素養。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影響學生人文取向。
(三)課外的人文素養
課外人文素養指課外活動,只有通過學生主體活動,才能對客觀世界產生作用,能動地認識世界,并在此過程中形成學生主體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網絡媒體的出現,為英語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持和網絡平臺。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舉辦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景點介紹、導游模擬、歷史再現、名篇模仿和對話表演活動豐富了旅游英語教學,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利用網絡資源下載了紀錄片和旅游短片,擴大了信息來源,在感官上刺激了學生的認知。
四、旅游英語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
人文素養的形成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創造性思維和思辨能力的積淀,養成終身教育理念,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自主學習意識。
(一)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創造性是在一定目的和任務的基礎上對原有知識和經驗進行加工和整合,從而形成新事物和新想法的能力,是后天培養和教育而逐漸形成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得以引領和指導。
教學中教師采取“問題式教學法”和“探究性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行成于思始于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質疑和提問。比如講到明清家具時,讓學生找出明清家具的區別和原因,以數據和邏輯證明明清家具差別,從中分析社會的發展和歷史演變。“探究性學習”要求教師創設開放性教學環境,提出開放性和指導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發現,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古典文化的滲透
旅游英語中含有豐富的文化素養,優美的風景、典雅的建筑、厚重的珍寶和豐富的美味都會激發學生好奇之心和探索之情。其中蘊含的中西文化底蘊有利于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與探索,讓學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巧奪天工。
這些審美的激發有賴于教師的引導。在中國節日中,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了解中國主要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國慶節、中秋節”的習俗和來源,要求學生講述每個節日的獨特風格,找出西方類似節日,將二者進行對比。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個體的內在能力,是兩種文化背景下個體雙方在交際過程中處理心理障礙、文化差異、群體陌生和文化抵觸等問題能力。英語專業學生必須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高等職業教育創新行動發展計劃(2015-2018》要求:“高等職業院校要根據時代發展,加強與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對話,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培養跨文化交際型高職人才。”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多元文化意識,具有涵養性和國際化視野,能夠避免文化沖突和各種歧視,是現代英語專業人才的共存之道。
大數據時代為教育提供了廣泛的資源支持,教師在旅游英語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跨文化交際材料和信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比如在介紹旅游信息時,我們要將不同文化對于旅游的行為準則和要求加以闡述,比如在美國旅游需要對服務人員支付小費tips,并且所帶行李不得超過32kg。
五、結語
旅游英語是一門專門用途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的英語專業知識和旅游行業知識,又要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因為英語專業人才未來面臨的是雙語文化工作環境。國際交流的頻繁和我國與外交往的發展都要求英語專業人才不僅要精通語言技能,而且要具備厚重的人文素養,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成為新時期的多元化英語人才。
(責任編輯:桂杉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