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立
摘要: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主陣地,在未來的社會里,多數職業要求從業人員具有分析、創新能力而不只是機械的操作技能,所以,今天的學生需要更多更強的數學能力而不只是數學知識作為未來職業的準備。那么,在基礎教育的數學課程中,就必須反映這些需求:數學教育應該實現從傳承知識到在傳授知識中培養創新的思想方法和能力的轉變 。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方法;教學氣氛;教學形式;合作交流;以生為本
一、營造利于數學學習的教學氣氛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習有四個涵義,情境、會話、合作、意義建構。情境就是指教學的環境和氛圍。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老師有義務為學生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習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中學習數學知識。同時指引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為學生營造學習環境,主要目的是促進教學,提高學習效率。不能僅僅為了營造氣氛而營造氣氛,應該避免盲目創設生硬情境,不倫不類,影響教學效果的提高。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營造氣氛同生活實際相結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更加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情境創設要體現知識性,使其和教材內容密切結合,有層次感,有思考的價值。
例如:正數和負數的教學,教學時,教師可以以故事性的語言,設計一個童話故事,把本地氣溫穿插進去。小蝌蚪坐在荷葉上,曬著暖暖的太陽,這時動物廣播電臺正在播送天氣預報,最高氣溫是3℃,最低氣溫是-3℃。小蝌蚪納悶了,一個數字有減號,一個數字沒減號,這是為什么呢?這時青蛙游過來,告訴孩子,沒有減號的是正數,有減號的是負數。于是引出新課內容《正數和負數》。學生剛升入初中,他們依然喜歡故事,老師正確應用這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延長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二、教師不斷變化課堂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很多的中學生都是在電子產品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網絡和電子產品對他們有著極強的吸引力,教師根據學生的這種特點通常將教學內容與多媒體教學進行有機的融合,憑借多媒體的音頻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實現高效課堂教學。例如,教師在教授《軸對稱》這部分知識時,通過多媒體視頻,教師給學生展示生活中經常看到的有關軸對稱的圖形和實物,如鐘表,使得學生在學習抽象的概念時容易接受和理解,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成效。在判斷圖形有幾條對稱軸時,教師通過操作計算機展示圖形對稱軸的條數和變化規律,能夠讓學生清晰明確地理解對稱軸判定的標準,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合作交流實現智慧共享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中倡導的合作就是指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集體的智慧,使智慧資源共享。合作學習是促進學生溝通交流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促進學生全面參與教學活動的最佳途徑。但是,有的老師把合作學習作為調節課堂教學節奏的手段,使合作學習沒有達到真正的目的。合作學習是學生利用學習伙伴包括教師和教學資料進行知識獲得的有效學習形式。是學生形成知識的意義建構的得力措施。學生在此期間可以融洽彼此之間的關系,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接受啟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實現全面發展和全面提高。
例如在進行相似數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采取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解決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分小組進行討論,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需要和使用近似數,舉例說明。并且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四舍五入進行保留。學生舉出很多的例子,從電視新聞中、從生活中。比如參加會議的人數、兩地間距離的里程數,學生的身高、體重等,都可以構成一個近似數。
四、以生為本,增強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營造師生互動氛圍
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前,首先了解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知識水平,以此為依據組織游戲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得學生通過娛樂來獲取數學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多多總結和實踐,將游戲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增強學生主動參與課程活動的意愿。例如,教師在教授《制作長方體狀的包裝盒》課程中,教師組織學生通過比賽競爭的游戲方式來增強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比較哪位學生做的最好而且最快,在制作的過程中深刻理解長方體所具備的條件和要求,從而能夠將所學知識與實踐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掌握理論知識。盡管初中生比小學生在年齡上要大一些,但是喜歡游戲仍然是他們的天性,在認識上仍然是感性認識占主導地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潛心研究游戲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教學的高質量,是教師通過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形成更強的能力。教師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因此提高教學效率需要老師花費一定的心血和精力,認真備課和教學。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依據課程標準,采取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實現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侯躍峰.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方法探討——導入新課思維情景的創設》.《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3
[2] 劉鵬宇.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方法研究》.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