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鑫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普及,還有很多的教師沒有深刻的認識到教學的定位。數學教學中,主要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邏輯思維以及計算等方面的能力,往往被忽視的就是創(chuàng)新思維。小學數學具有很多趣味性,編材上具有很強的嚴謹性,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思維,轉換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解題能力,以多角度的視野分析題干,本文將針對解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作出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教育;數學教學;解題思維
在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中,教師認為“多學是雜,精學是貴”,意思就是學習多種解題思路,會導致學生都不太精通,而學習一種解題思路,會讓學生很輕松的做某一個定向類型的題。但是作為數學的初始階段,教師還是應該重視學生的應用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是應用能力提升的關鍵。雖然某些教師已經認識到創(chuàng)新解題思維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卻不能完美的呈現。本文將通過現狀分析,將解題思維的側重點進行闡述,提出了一些教學思路。
一、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一)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
數學本身是以推理、計算、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學科,但是由于小學數學學科涉及的內容比較簡單,教師沒有做好詳細的教學規(guī)劃,忽略了教學重點,把成績作為統(tǒng)一的評判標準。常規(guī)化的教學理念,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fā)散,導致學生在“多變型、創(chuàng)新性”的題目解題過程中,顯得力不從心。這只是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單一呈現,更有部分教師,對學生進行劃分,成績好的學生會注重的關注,而成績差的學生會有所忽視,這都是教學手段覆蓋的區(qū)域不夠強,不能做到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進來。總之,傳統(tǒng)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卻缺乏全面性的培養(yǎng)。
(二)學生的解題能力薄弱
小學數學中的知識點大多是以簡單的計算、應用題、圖形為主,高年級會涉及未知數的解析。但是縱觀目前的學習情況來看,學生大多數在應用題計算中出現問題,在分析題意,理解題干,進行解題這幾個環(huán)節(jié)問題嚴重。這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學生的思維能力較低,加上學生的個性影響,上課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學習脫節(jié)。
(三)教學手段模式化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大部分為“固板式”的教學。就是教師在講臺講解,學生在下面聽。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互動,不能夠直接的了解到這個知識點講解過后能有多少同學聽懂。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另一方面?zhèn)鹘y(tǒng)的教學模式呈現一種模式化,講解+練習的模式固然不錯,但是教學中應該注意拆分細節(jié),不能籠統(tǒng)的走形式,在講解中分為概念講解和練習題講解,在練習解題中穿插常規(guī)點撥思路和創(chuàng)新點撥思路,這樣的方式才是比較符合數學整體學科要求的。
二、解題思路上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
(一)抓取題意的創(chuàng)新思路
在進行數學解題教學的時候,例如“小明買了3斤蘋果,每斤6元錢。小紅買了2斤橙子,每斤8元錢,請問小明比小紅是少花了錢還是多花了錢?多了多少錢?”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中,教師會讓學生快速的瀏覽題目,然后就開始講解,小明花了“3×6=18元,小紅花了2×8=16元,18-16=2元”這是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而我們可以看出,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并沒有讓學生好好理解題意。
不能說這是一個錯誤的教學方式,只是教師沒有抓住教學的側重點,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解題思維,這種思維是片面的。首先解題主要是解題思路貫穿,解題思路的前提是理解題意。教師應該著重的將題干中的數字和邏輯進行梳理講解。然后常規(guī)方式講解一次,再用反正思維講解一次。在此題中,需要求證的是誰花的錢多,誰花的錢少,那么就需要我們計算出兩個人花的錢是多少。(小紅)-(小明)或者(小明)-(小紅)。這樣通過反證的思維,先羅列出需要求證的東西,再由此推理需要求證的前提條件是哪些,然后再根據題意進行計算。
像這種類似于反證法的教學思路,可以有效的抓取題目中的信息和已知條件,同時可以驗證常規(guī)計算思路的準確與否。當然對于創(chuàng)新解題思維來說,理解題意是基礎,但是教學的方式并不僅限于反證法,還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方式或者其他教學方式進行融合,來實現有效的解題思維創(chuàng)新培養(yǎng)。
(二)多角度看待問題
當解題思路能夠靈活應用的時候,就需要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把練習題的難度進行提升,最后還可以通過稍微的處理,將題目轉變?yōu)橐粋€同類型的題目,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拓展解題應用能力。
在中國古時候便有一個“雞兔同籠”的問題,一個籠子里關著雞和兔,頭有多少只,腳有多少只,問雞兔各多少只。像這個題目,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的教學方式和解題思路有很多種。教師首先講解一種教學方式,然后讓學生自主的完成其他方式的解題。
在此題中,已知的是雞兔的腳總數和頭的總數。所以實際上我們可以將雞的總數看為一體進行計算,也就是頭的總數減去未知雞得總數等于兔子的總數,兔子的總數乘以4加上雞得總數乘以2等于已知的腳的總數。最終進行計算得出。那么這是一種常規(guī)的思維。另外教師可以讓學生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把雞腳的總數看為一個整體,已知腳總數減去未知雞腳總數等于兔腳的總數。兔腳總數除以4等于兔頭總數。已知頭的總數減去兔頭總數等于雞頭總數。像這種站在不同角度進行解題分析,我們還可以把兔當作一個整體。方式有很多種,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樣。
像這種多角度考率問題的教學方式,是非常有效的解題思維能力培養(yǎng)方式。在進行解題的時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應用能力,還能夠完善學生的數學思維,幫助學生提升換位解題能力的提升。這種方式還能夠應用于其他知識點的教學。
總結上文,我們得出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首先轉換自己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進行不同程度的解題教學。在小學階段,解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檢驗學生的應用能力標準。那么本文列舉了兩個教學案例,通過題意理解和多角度考慮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鄭晶華.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思路的指導[J].教育評論,1999,(1):73-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