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傳秀
摘 要: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近年來,在教育領域開始大力提倡經典誦讀,而且逐漸向低年級普及。經典誦讀現已成為小學語文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對于促進小學生文學素養的形成起到了積極作用。通過對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意義的探討,分析經典誦讀的具體實施方法。
關鍵詞:經典誦讀;小學語文;實施
對于經典誦讀的倡導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經典誦讀在中小學的語文教學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盡管經典誦讀是對新課程標準的踐行,但是在實際的實施環節,還是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想真正促進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實施,就必須經過各方的協同努力,共同將經典誦讀活動落到實處。
一、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的意義
1.提升語文素養
語言是人類溝通的媒介和基礎,閱讀對于人的語言表達具有鍛煉作用。在經典誦讀中,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都會得到鍛煉,這對于學生語文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都是一種提升。
2.積累寫作素材,提升寫作水平
學生的素材積累過程其實就是閱讀過程中的一部分內容,學生通過閱讀積累好詞、好句,通過閱讀也能促進學生對于正確的寫作模式和寫作結構的學習。經典誦讀能夠與在某種程度上解決學生在寫作中“下筆難”的問題。
3.傳承民族精神
新課程標準對于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有了新的豐富和補充,不僅要求語文教學能夠起到傳播知識以及教授方法的作用,更注重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的培養。
二、經典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實施策略
1.注重對校園人文環境的建立
校園環境的建設工作主要從物質和精神兩大方面進行,促進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實施需要加強對校園環境在精神層面的建設工作,例如,注重對于人文理念的傳輸,使學生能夠在校園大環境的感染下,理解經典誦讀活動的意義。學校可以定期舉行朗讀比賽、書畫展、詩歌創作大賽等活動,激發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推進經典誦讀活動的順利開展。
2.加強誦讀資源的整合
中華傳統的經典文學作品數量規模十分龐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推行經典誦讀活動時,不可能將所有經典的文學作品都納入誦讀范圍,必定要進行一個仔細篩選的過程。在具體閱讀資源的整合過程中,要依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以及作品的特點進行資源篩選,從而促進語文教學的豐富性。
3.遵循經典誦讀的教學原則
全面性、主體性、多樣性、針對性是經典誦讀的基本教學原則,在具體的教學實施環節中,要嚴格遵循經典誦讀的基本教學原則,以保證經典誦讀教學的有效性。全面性原則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要從多元化角度去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幫助學生全面提升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在今后學習中的全面發展。主體性是指在經典誦讀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做到“以學生為本”,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多樣性原則就是指教師在整合閱讀資源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豐富作品種類,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針對性原則就是指教師要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選擇不同的誦讀資料,使不同特點和階段的學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進步。
4.充分利用語文課本
盡管小學語文教學中強調經典誦讀,但是語文課本作為語文教學中基本教學內容的載體,應該被充分利用起來,不能在經典誦讀活動中迷失語文教學的基本方向。語文教材與經典誦讀的資源并不是相對獨立的關系,兩者在內容上存在很大程度的交叉,語文教材上的課文內容多數都是經典之作。教師在對教材內容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對科學的教學方法的應用,對于學生的創新見解要予以鼓勵,增加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信心,從而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提高。
三、教學案例
教學概況。以蘇軾的《水調歌頭》為例,教學內容應該涵蓋對于文言文相關知識的講授,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情感以及寫作目的和手法,然后以競賽形式,要求學生進行誦讀活動。
教學過程。首先讓學生自由閱讀作品,圈畫出不理解的知識點。然后教師開始進行課堂的初步導入,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水調歌頭》的流行歌曲,讓學生進行討論后,談談對寫作背景的看法,最后由教師評析、補充、解答。
誦讀步驟。教師首先進行范讀,可采取配樂朗誦的形式,更利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然后領讀,最后要求學生進行背誦,并在下節課進行評比活動。
成果調查。在完成基本的教學內容后,教師可以開展討論課,以討論的形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并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適當進行拓展延伸,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綜上所述,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經典誦讀活動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升,還能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對于民族精神的發揚和民族文化的傳承也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武聰.經典誦讀在中學語文教育中的實施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