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曉玉
摘 要:新課程理念實施的今天,“學困生”依然是一個讓廣大教育工作者頭疼的問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是如此,語文閱讀能力是一個不斷學習和積累的過程,學生只有先掌握了學習方法,再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達到學會閱讀學習的目的。因此,為了培養學困生的小學語文閱讀能力,老師應該積極應對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分析學困生的成因,解決孩子們閱讀難的困境。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困生;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班級學生的閱讀基礎和學習能力不同,一刀切的教育更加會導致班級中學生學習成績參差不齊的情況發生,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成績逐步拉開,導致了閱讀教學更加困難,因此,首先應解決學困生的閱讀學習問題。解決學困生閱讀難的問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個人閱讀能力,還能加快班級整體閱讀能力的提升速度。
一、小學語文學困生閱讀學習的問題
1.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沒有考慮到學困生的學習狀況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很多教學問題,多數老師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優秀的孩子身上,而忽略了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這就導致這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不能熟練掌握閱讀的技巧,語文閱讀能力越來越差,因此對語文閱讀學產生了抵抗心理,不利于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
2.老師不能根據學困生的學習特點和愛好進行細致教學
語文教學是一個繁瑣的工作,需要老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狀態進行充分的了解,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一些老師只關注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態,沒有考慮到學困生的學習特點和閱讀愛好,并且當學困生理解出現困難或學習效果不佳時,還會使用刻薄的語言來對待學生,打擊學生自尊心,以至于學困生排斥閱讀教學甚至放棄學習。
3.老師教學模式單一,使課堂沒有了活躍的學習氣氛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現如今教學模式過于單一,有些老師只是單純地在講書本中的閱讀文章,沒有更多的教學模式去改變學生的課堂氛圍,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語文閱讀沒有了學習的興趣。
二、如何培養小學語文學困生閱讀能力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
為了解決學困生語文的閱讀能力,老師可以從開始進行閱讀教學時,就要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根據整個班級的學習狀況,對閱讀教學的速度和模式進行適當地調整,減少學困生的出現。對于閱讀方面的學困生,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適當考慮到這些學生的學習狀態,切不可視而不見或者對他們產生不良的情緒,以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老師應該積極鼓勵這部分學生,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了解這部分學生的興趣愛好,適當將學困生喜歡的閱讀教材作為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有效地提高學困生課堂注意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從學生喜愛的文章中學會閱讀分析能力,攻克語文閱讀能力不足等問題,這樣的積極教學可以有效地幫助學困生擺脫小學閱讀能力培養的問題,提高教學。
2.教師豐富閱讀教學模式,增加課堂的學習氛圍
學習氛圍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老師應該改變傳統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模式。社會的發展需要越來越全面的人才,所以老師應該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豐富教學模式,使學生,尤其是學困生有足夠的機會鍛煉自己,同時,學困生在豐富的教學模式中也會逐漸培養自己的學習習慣和興趣,穩步地提高自身的語文閱讀能力。比如,下課前五分鐘我讓學生進行一次演講,說一說某一篇故事或書籍的讀后感,每名學生都要參加。從而帶動學困生的讀書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另外,在班級中老師還可以成立互幫互助小組,由閱讀課堂中那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分別與學困生成為學習搭檔,實施一對一的學習幫助,在培養學生友誼的同時幫助了學困生提升閱讀方面的能力,解決學困生在語文閱讀方面的根本問題。
3.關注學生的內心,充分尊重學生,考慮學生的感受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點關注學困生的學習狀態,給學生期待和關愛,而不能因為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好而忽視學生的感受,忽視學生的進步。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發表意見和想法。關注學生的狀態,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和學習,并永不言敗,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會有自信,有動力,努力完善自己。當學生理解出現偏差時,教師要委婉地引導和指正,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哪怕問題很簡單,教師也應該耐心地講解,傳授閱讀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尊重和存在感。
學困生存在于各個階段,對于小學生來說,個別學生(即學困生)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導致這部分學生閱讀能力越來越弱,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老師應該時刻關注學困生群體的學習動態,根據學生的現狀因材施教,不戴有色眼鏡看待學生,不讓任何一名學生掉隊。
參考文獻:
[1]周麗園.小學語文學困生“雙自”能力培養研究[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7(1):112-115.
[2]鄧云珊.小學語文學困生現狀調查以及轉化策略研究[D].廣州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