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清
摘 要 無痕教育是指在教育過程中不留痕跡,以一種自然和諧的方式實施教育。班級文化是班級建設的一個側(cè)面,它可以向全校師生展現(xiàn)班級建設的特色,是個性化展示和經(jīng)常性活動的相結(jié)合,它憑借學生的自主活動深入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對每個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淡化教育痕跡,隱藏教育意圖,教師就要重視班級文化建設,悄然無聲地滲透教育思想,在潤物無聲中發(fā)揮班級文化“無痕教育”的功能。
關鍵詞 環(huán)境熏陶 無痕教育 潛移默化 滲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9.062
Play Quietly and Play the "Traceless Education"
Function of Class Culture
XIE Weiqing
(Conghua District Taiping Town Xincheng Mumian Primary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980)
Abstract Traceless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education process without leaving traces, in a natural and harmonious way to implement education. Class culture is one aspect of the class construction, it can show to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class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is the combination of personalized display and regular activities, with its students to every student's mind, for each and every student plays a subtle role in education. Instead of education marks, hidden intention of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 culture, silent and soundless infiltration education thought, play class culture "traceless education" function in silent.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dification; traceless education; influence character by environment; infiltration
在新課程提倡個性化的今天,班級文化不僅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是學生自主成長的重要文化環(huán)境。我認為在教育中,通過班級文化建設不露痕跡地滲透,使學生的個性充分凸顯出來,同時能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學習、活動的熱情,達到“水到渠成”而又“潤物無聲” 的“無痕”教育效果。
1 環(huán)境熏陶,發(fā)揮“無痕教育”功能
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馬克思曾說過,“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時,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班級環(huán)境文化作為特定背景下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不僅對學生的行為舉止起著無形規(guī)約作用,更為學生的社會發(fā)展、個性形成和精神成長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滋養(yǎng)因素,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源泉。而一個積極的、健康的班級環(huán)境有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和道德習慣的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室文化對于樹立良好的班風形象往往起著潛移默化作用。首先在班級門口設立班牌、班訓、班口號、班歌、班集體照等等;在教室正面的墻上懸掛國旗,增強愛國情感;在教室后面懸掛著鐘表,提醒學生學會珍惜時間;在班級的角落設立圖書角,放入學生喜愛的各種讀物,固定每周設立半個小時的閱讀經(jīng)典時間,使學生在閱讀中接受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每班除了有自己的圖書角之外,還在教室的后面張貼學生的作品,如學生的手抄報,跟德育相結(jié)合,具體實在,作品的內(nèi)容有學生的人生感想、班級生活和校園生活,這無不體現(xiàn)了班級師生的生活寫真和追求。平時,孩子們在作品上不僅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還可以看到同學的風采和老師的關愛。學生的作品在這里展現(xiàn),學生的成長亦在這里彰顯。同時結(jié)合學校課題“本真教育實踐研究”,設立“紅棉花”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根據(jù)表現(xiàn),在教室后面的“紅棉花兒開,朵朵放光彩”展板展示小組評價獲獎情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更好地發(fā)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引導學生自學、互學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每個月的根據(jù)主題舉行“班容班貌”的評比活動;在教室黑板上方則是獎狀區(qū),將班級在每次活動中獲得的獎狀張貼在墻壁,讓學生一看到獎狀,學習的成功感油然而生,這七彩的班級環(huán)境文化,成了孩子們的精神家園,起著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發(fā)揮了“無痕教育”的功能。
2 創(chuàng)建班級制度文化,優(yōu)化“無痕教育”的功能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班級制度是指以班規(guī)、班紀為內(nèi)容,由師生共同制定、認同和遵守的制度文化。一個優(yōu)秀的班級必然擁有其獨特的班級制度文化,才能加強班級管理,有效推進班級建設,才能充分發(fā)揮其育人功能。因此在創(chuàng)建班級制度文化時,必須讓學生從思想上認清自己的地位和作用,集思廣益,共同修訂班規(guī),提高班級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是確立班級公約、班口號、班格言、班歌等等,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引領,優(yōu)化“無痕教育”的功能。二是設立班級管理手冊,由班干部將班內(nèi)事務做好分工。由班長主持,在班級設立了自主管理崗位,通過自我推薦和民主評選的方法確定出各崗位的合適人選,建立相關的小組負責制,分工明確,做到班級里面人人各司其職,把每一件小事都責任到人,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三是設立“值日小組長”一職,同學們輪流值日,參與管理班級的各項事務,然后把當天班級情況記錄在班級管理手冊里,再進行反饋;四是落實班級制度執(zhí)行。制訂好班級制度后,通過多種形式督促學生學習掌握班級制度文化的內(nèi)容,使大家明白怎么做是對的,怎么做是錯的;違反班級制度要受到什么處罰,合符條件的會得到什么獎勵,從而形成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班級制度文化環(huán)境。同時結(jié)合學校的“紅棉卡”激勵性評價機制。制訂班級奮斗目標,開展“爭先創(chuàng)優(yōu)”活動,爭取每個星期的班級“紅星評比”、“文明班級”等。“紅棉卡”設置了“黃星卡”、“紅星卡”和“綠星卡”。而“黃星卡”評價,則分為“好學卡”、“努力卡”、“班級卡”、“特長卡”、“特別進步卡”、“厚德誠信卡”、“家庭卡”。充分利用好“班級卡”,獎勵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以班級為單位,每月結(jié)合學校對班級習慣(文明班)的考核評比,獲文明班級全體學生每人都可獲“班級卡”1張。每月由大隊部公布獲班級卡名單,由班級“班級卡”管理員到大隊部領取“班級卡”,然后由班主任獎勵給每個學生,通過“班級卡”,激發(fā)班級集體榮譽感,激勵學生不斷努力,以更好的表現(xiàn)積極展示班級的風采,爭創(chuàng)文明班級。“努力卡”主要獎勵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所有努力。“努力卡”由班主任、學科教師不定期頒發(fā),凡教師覺得應該受獎勵的都可以給予獎勵。評價內(nèi)容不能與學習成績、特長獲獎掛鉤以免重復獎勵優(yōu)秀生。,所以“努力卡”以平時學生個體的習慣養(yǎng)成為獎勵重點。“特別進步卡”主要用于潛能生,由班主任頒發(fā),每學期30張,每月頒發(fā)6張左右,班主任要關注“黃星卡”總數(shù)過低的學生,放大這些孩子的優(yōu)點,進行特別表彰。班主任要用“特別進步卡”為“黃星卡”過少孩子雪中送炭。又如“厚德誠信卡”,該卡側(cè)重學生德行的養(yǎng)成教育,由班主任視學生行為習慣情況實施,梳理幾條具體可行的要求,每月由每班學生投票推薦本班3人,最后由班主任評價,合格者由班級“厚德誠信卡”管理員到大隊部統(tǒng)一領取“厚德誠信卡”,這對學生是一個莫大的激勵和榮譽,有利于他們的自我成長。并與家長通力合作,設置了“家庭卡”,主要獎勵孩子在家庭里的良好表現(xiàn),每月由家長給予孩子評價,凡家長認為優(yōu)秀者在評價單上簽字,學生憑家庭簽章到班主任處換取“家庭卡”,從而有效地加強家校合作,形成強大的家校教育合力。并通過設置“綠星卡”作為對學生的懲罰措施,以體現(xiàn)對學生的特別教育。凡各學科教師發(fā)現(xiàn)某學生存在特別嚴重的問題,經(jīng)各種教育方法都無特別效果之后,可使用“綠星卡”。教師用“綠星卡”給相應學生暫扣1張“黃星卡”。使用“綠星卡”一周內(nèi),該學生已改正缺點或有進步可以還給該學生“黃星卡”,并要求該學生送回“綠星卡”。通過“紅棉卡”這樣激勵性的評比,激勵學生不斷努力,形成強烈的班級榮譽感,激發(fā)學生當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既增強了班級向心力,又有助于學生自我的提升,從而優(yōu)化“無痕教育”的功能。endprint
3 開展班級活動,拓展“無痕教育”的空間
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是班級文化的重要組成,每個班級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班級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無聲的教育,拓展了無痕教育的空間。在班級活動中,要做到揚長避短,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教育的機會,潛移默化地滲透著教育思想,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每周三開展班級讀書會,寫讀書日記,定期交流評比,制作讀書手抄報,分享讀書體驗,同時舉行美文誦讀比賽活動,給同學們的一次展示與示范的舞臺,也為熱愛朗讀的孩子們搭建一個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充分調(diào)動學生誦讀興趣,養(yǎng)成誦讀習慣,促進朗讀能力的提高,同時鼓勵家長和孩子進行親子共讀,讓書香從班級彌漫到家庭等。還根據(jù)節(jié)日組織家長和學生一起進行家庭活動,如在中秋節(jié),向家長發(fā)出“趣味親子燈籠DIY”活動,希望家長們積極響應,充分利用一些生活廢品,讓爸爸媽媽和孩子們一起共同完成燈籠制作。利用這樣別出心裁的親子活動,凝聚親子間的情感,既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更加融洽,又培養(yǎng)孩子動手操作能力,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豐富孩子們的校內(nèi)生活,更表達了家長和孩子對環(huán)保的推崇支持和對生活的熱愛,讓他們的童年多一份美好的回憶。這樣班級為同學們提供各種展示的機會,為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搭建了平臺。還根據(jù)學校組織的社團活動,讓學生參加各種有益身心的活動,跆拳道、頌讀經(jīng)典美文、合唱、舞蹈、繪畫、書法、足球、籃球、科技等等,活動的形式精彩豐富,有校園小歌手比賽、校歌班歌比賽、紅棉體育節(jié)、現(xiàn)場書畫賽、班級足球聯(lián)賽、紅棉文化節(jié)、誦讀經(jīng)典美文活動和“六.一”文藝匯演,讓學生積極參與,共同成長。通過這樣各種精彩的活動,既充分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展現(xiàn)自我,更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同時增進了學生之間的友誼,拓展了“無痕教育”的空間。
總之,利用班級文化建設,深化“無痕教育”理念,使學生在潤物無聲的愉悅中,受到熏陶與感染,并形成積極的道德情感,使班級井然有序、充滿生機,使學校充滿文化氛圍、具有獨特的育人特色。
參考文獻
[1] 許宏.童心家園——一所小學的班級文化地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7.
[2] 林冬桂.論班級文化的功能與建設[J].教育導刊,2000(11).
[3] 葉書文.淺議班級文化[J].教學與管理,2000(12).
[4] 殷麗媛,湯金洪.例析“教育無痕”的實施策略[J].天津教育,2006(4).
[5] 張淑敏.淺談班級管理中的無痕教育.云南教育(視界綜合版),20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