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
【摘 要】小學音樂教師,首先就應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小學生對音樂的感悟,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構成健康的音樂審美潛力。
【關鍵詞】小學生 音樂教學 音樂感悟 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9.150
感受和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能力,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對于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核心
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培養具有愉悅性、情感性、實踐性和創造性等特點。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的本質在于情感的體驗與反應,情感作為音樂教育的核心,占重要地位;不只是通過音樂欣賞,還可以通過其他的途徑。如:唱歌、樂器演奏、律動教學等營造出濃郁的情感氛圍,使學生在情感體驗中,達到愉悅身心的作用。小學音樂教育屬于基礎教育的范疇,其教學目的并非培養音樂家,而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培養他們的探索和創新精神。在這之中,教師的影響是關鍵的,這就要求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對音樂的欲望,使他們將音樂學習看成是自己獲得積極的、愉快的體驗。
根據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我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致使我們在音樂欣賞課中務必重視體驗式的教學法,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感受到音樂情緒帶給自我的影響,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用心性。反之,以超多的語言去講解音樂的特點、情感內涵、曲式結構等,盡管你講得多么精彩,語句修飾得多么華麗,結果都會成為學生的耳邊風、紙上談兵罷了。教師只有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抓住他們的興趣點,方能吸引學生專注地聆聽音樂,從而提高審美潛力。
二、以調動學生興趣愛好為動力
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音樂教學,其根本目的主要不是音樂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而是對音樂的興趣,掌握學習方法比學習內容更重要。第一、產生興趣是音樂學習的動力,是產生情感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生在音樂方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有了對音樂穩定而持久的興趣,就可以激起對各種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獲得良好的效果。第二、學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個學習階段,已經進入終生學習的當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比學習內容重要。要變“學會音樂”為“會學音樂”,要把學習興趣還給學生,讓他們變被動為主動,變接受學習為探索性學習。
著名的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他所創建的奧爾夫教學法,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奧爾夫一再強調所有的音樂教育應當是從游戲入手,通過即興的活動達到它的目的和成效。在奧爾夫體系中,即興的奏樂、表演都不是作為一種活動形式形成的,而是當作音樂教育的基礎和目的進行的。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他們參與融入進來,使每個學生都能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在音樂中感受自己的重要,這就要求我們要精心設計一些課堂情境,一些喜聞樂見、學生熟悉的資料,不斷的擴展、轉化、調動學生的精神體驗,并將這種體驗轉化為學生對周圍事物的感知,使學生在活躍、融洽的教學氛圍中,愉快的學習,從而產生更大的興趣。
三、以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為追求
音樂作為一種情感藝術,它的魅力就在于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表達欣賞者對音樂獨特的感受和見解,它不是單純的技術訓練,彈琴、唱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樂趣。在音樂欣賞過程中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達到以情感感人,聲情并茂。音樂的情感很多,像優美的情感,旋律流暢,節奏平穩,速度力度適中,音樂寧靜和諧;壯美的情感,雄壯有力,節奏鮮明鏗鏘,速度稍快,力度強勁,使人精神振奮,激情滿懷,體現了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旋律寬廣深情、節奏舒展、氣魄雄偉,使人的靈魂受到震撼與洗禮;悲劇美的情感,一般是旋律下行為主,速度較慢,節奏沉重,有種透不過來氣的壓抑感。當然,在教育教學中首先要教會學生運用他們的器官功能,參與體驗感受音樂,才能獲得見解和審美效果。
四、以點面結合為目標,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在我國,傳統教育一直很注重共性至上的群體性原則。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有這樣一個案例:題目是“老師,你注意到我了嗎?”描述了這樣的現象:課堂上老師要求學生聽一聽、動一動、唱一唱,感受歌曲的旋律時,某學生曾三次舉手,老師都沒有請他。于是,他開始不注意聽講,東張西望,老師請學生打節奏時,他很不耐煩,經常拍錯,唱歌時不唱,搖頭晃腦。直到老師又請學生參與教學時,問:誰來創編一個結尾?他一下子站起來了,爭著發言。他的這一舉動終于引起了老師的注意,老師讓他回答,他大聲說:加一句“阿哩哩”。老師讓全班學生表演了一遍,這個學生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高興的坐下后,注意力集中,也認真參與,再沒有任何小動作。由此可見,創造以點面結合為目標,因材施教,注重個性發展的靈活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思維發展的空間至關重要。
由于學生的需要、興趣、經驗和潛力是多樣化的,音樂課堂教學目標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的音樂教育觀,就務必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學生的顯示發展水平。聯系學生的客觀實際,根據教師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把握,靈活設計課堂教學的音樂審美、情感態度和知識技能目標,提高教學目標設置的適宜度,增強教學目標實現的有效性,真正起到教學目標的導向、調控、評價作用,成為課堂教學成功的保證。
音樂欣賞是學生運用具備的音樂知識和人文知識的過程。不光要了解本國、本地區的文化知識,也要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知識。自己才能更好發展,音樂是一種民族的文化。教好音樂欣賞是其他一切音樂教學的基礎,對于音樂欣賞最好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那就是“聽”。先由量的積累,結合小學生不斷積累的文化知識,培養他們具有初步的審美經驗和鑒賞音樂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曹秀娟.小學音樂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探析[J].新課程導學,2012,(09).
[2]畢雁妮.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策略的實踐與探索[J].北方音樂,2014,(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