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珈仰
摘要: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古典主義的理性精神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而文學專家學者對此卻是爭議頗多。有些人對古典主義的理性精神持批判態度,認為是屈服于權利的表現,其教條以及保守傾向比較顯著。本文將對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性精神進行沉思,旨在探尋其中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古典主義;理性精神
一、古典主義理性精神中的封建色彩
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主張推崇王權的一種理性主義。這個時期的作家主要服務于專制政體,將國王神化,以捍衛國家利益為己責。古典主義作家通過研究君主宮廷來認識城市,封建色彩濃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外的專業學者認為,這種現象是對王權的妥協,是古典文學對權利的附庸。比如,有些國內學者指出: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是依照君王統治的藝術標準所體現的文學運動;國外一些學者也認為:古典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法國的主流文學思潮,它完全體現王權統治階級的利益。至于“高乃依”悲劇也僅僅是將君主王權戲劇化了。這些觀點還有待商榷,對于古典主義我們還要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進行具體探討。無論何種文學思潮,必然都離不開當時社會思潮的影響,都與社會變動有著密切的聯系。文藝復興時期,封建社會被打破,逐漸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化。理論上來講,君主王權的嚴苛統治思想相悖于資產階級主張的解放個性,然而,在當時的特定背景下,王權專制卻是有益于資產階級發展的,君主充當了平衡資產階級與貴族階級利益的中間人,對資本階級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因此,從社會發展、民族統一的角度來看,古典主義認為君主王權具有一定意義,是滿足理性標準的。古典主義理性精神中對王權的尊崇和維護并不是社會退步的表現,反而是歷史性的一個大跨步,為社會發展進步帶來積極作用。歷史學家熱爾曼等認為“古典主義是法國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瑰寶,它標志著民族統一事業邁入了一個新的臺階。”
二、古典主義理性精神中的冷靜風格
古典主義的理性精神比較復雜,它強調“自我克制”,主張在理性的基礎上,還要兼顧人們的感性思想。高乃依的《熙成德》是對古典主義理性的完美詮釋。該劇的男主人公羅德克與女主人公施曼娜在處理情感沖突時,均陷入了感性與理性的兩難境地,無論選擇感性還是理性,另一方面都會受到重創。高乃依讓男女主人公最終都選擇了理性處理感情的方式,這看似傷害了他們的感情,但是從本質上出發,古典主義認為只有尊崇理性才是對感情的最佳詮釋,所以,這種看似無情的處理方式卻反而是對男女主人公之間感情的另一種維護。
古典主義理性精神中強調的冷靜主張用理性權衡感情,這難免會抑制個人感情的抒發,表面來看是對感情的一種忽視,顯得冷冰冰,不近人情。但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這種對于冷靜的強調并不是僅僅為了說教,而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
三、古典主義理性精神中的教條化
古典主義者站在理性的角度,所要求的藝術教條和規范前所未有。譬如,語言需精確、簡潔,結構需明了、符合邏輯要求,選材要進行具體類型劃分等。諸如此類的種種要求都比較嚴格且固定化,相當死板,幾乎教條。
對于古典主義理性精神所體現的教條化,應用辯證方法進行分析。以消極角度來講,教條化的規則乏味枯燥,嚴重影響了作者的發揮,使作品趨于形式化,令人們對此種文學抱懷疑態度。以積極角度來講,古典主義的條條框框,也使文學發展更為規范化。比如中國的格律詩,形式和音韻方面的要求也比較嚴格,但也不乏優秀作品。同時,古典主義規范了審美形式,形成一種文學批評的良好氛圍,改善了原來的貴族浮夸、市井庸俗的局面,有益于提高文學作品的質量。此外,古典主義的規范化還使文學形式更為清晰、明了,有人將古典主義比喻為“戴著鎖鏈跳舞的藝術”,一旦失去鎖鏈,藝術可能就不夠完美,大為失色。總體來說,古典主義的一些嚴格規定,一方面制約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又使藝術形式更為嚴謹,使文學更符合邏輯性。
四、古典主義理性精神中的保守化
古典主義強調文學中的美是絕對永恒存在的。古希臘羅馬文學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古人創造美的規范之后,后人就竭盡全力地效仿。古典主義者不光從古希臘文學巨作中探尋素材,而且將古人的文學藝術形式視為絕對標準,并在此基礎之上,制定相關規范。這種盲目的尊崇和效仿是不合理的,是與文學的進步相背離的。古典主義過于推崇前人的經驗,忽視現實生活,顯得有些頑固不化,保守化較為突出,這是不合理、不可取的。但是,反過來說,古人的經驗還是經過很長時間累積而來的,特別是那些描寫自然以及生活的藝術形式,仍給文學發展提供很大助力。基于實際需求,恰當地吸收古人的經驗,揚長避短,創造與時俱進的優秀作品,這并不存在什么問題。
參考文獻:
[1]柳鳴九,鄭克魯,張英倫.法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2]俞兆平.梁實秋的古典主義文學理論體系[J].廈門大學學報,2012(4).
[3]周海波.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沈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