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對學生的入門寫作會有很大的影響。教師如何開展課堂作文教學,對學生由害怕作文到愛寫作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課堂教學的引導,觀察生活的方法,讀寫結合的滲透,語言積累的遷移,是引導學生作文入門的主流。
【關鍵詞】激發興趣 細心觀察 寫作方法 語言積累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9-0046-02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如果說其他學科是知識的寶庫,那么,語文素養就是開啟這些寶庫的鑰匙。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所以,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
小學中低年級是作文教學的啟蒙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學生一聽寫作文就愁眉苦臉,叫苦連天,或感到無話可寫,無事可寫,或生編硬造,敷衍了事,作文成了重重的包袱。作文越寫越呆板,久而久之,學生對作文產生了畏難情緒,談“作文”而色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我手寫我心”,揭開寫作的神秘面紗,注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信心,讓我們的作文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寫作最好的內驅力。然而,小學生的寫作興趣不是生而有之的,通過學校教育激發和培養出來的。所以,低年級寫話訓練的重點應該放在培養興趣和自信心上,使學生從小養成敢于寫、愿意寫、樂于寫的良好習慣。
調動學生寫作興趣的最好方法,莫過于使學生的寫作得到認可。我評改每一篇作文時,首要任務是尋找和發現文章中的閃光點,及時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剛開始寫話,或許學生不能達到教師所期望的水平,或許整篇習作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他們的一些語言充滿了童真和樂趣。看到這些好詞佳句,我會用醒目的紅筆圈畫出來,標上五角星,并相機給予點評。學生見了定會備受鼓舞,在不斷的肯定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得到教師的肯定與表揚,得到同學們的認可與欣賞之后,他們會迸發出強烈的寫作欲望,把寫作看成日常生活一部分。另外,我提供多種機會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習作,比如班級作文天地、學校黑板報手抄報評比、校廣播室投稿、網絡征文等,把自己獨特的勞動成果展示出來,獲得更多人的認可和稱贊。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我們知道,人的智力因素包括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而人的非智力因素又包括其行為動機、毅力、情感、膽略等。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科學化的寫作訓練時,就要確立以智能訓練為中心的思想,從調動學生學會觀察,引導學生增進記憶,培養學生思維力和想象力等方面入手,使學生通過寫作訓練,真正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開發
和收獲。而在具體的操作中,則要處理好三種關系,即系列訓練與日常訓練相結合;單項訓練與綜合訓練相結合;書面訓練與口頭訓練相結合。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起點,是邁向創新的第一步。學生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就是觀察。只有認真細致地觀察,才能對事物有全面了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真實感人。因此,作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自主觀察的能力,教給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并啟迪學生創新,使學生成為學習的自覺探究者和發現者,引導學生爭做生活的有心人和真善美的踐行者[1]。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寫成什么文字。”生活是普通的,也是豐富多彩的。低年級學生學會留心觀察生活,發現平淡生活中隱藏的樂趣,這對學生寫作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我平時注意培養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經常布置一些特殊作業,如教師節制作賀卡、母親節替媽媽洗碗、重陽節給奶奶捶背等。我還要求學生利用周末幫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把勞動的過程、父母的反應、自己勞動的心情和感受說出來。這樣他們不僅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而且懂得感恩與回報,加深了對父母之愛的理解。
如指導習作《剝柚子》時,我從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下手,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柚子的形狀和顏色,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養成細心觀察事物的好習慣。(1)看一看:我積極引導學生認認真真地觀察柚子是什么顏色的,是什么樣子的?和我們身邊的哪些物品很像?(2)摸一摸:我引導學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帶來的柚子,特別是柚子皮里面白色的馕,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這種水果的了解。(3)聞一聞、嘗一嘗:光憑眼睛看事物,用手觸摸事物,是不全面的。許多東西,還需要我們用鼻子聞一聞,親口嘗一嘗,品味一下它的味道,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柚子的特點。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懂得了遷移并運用這種調動五官的觀察方法,觀察其他物品也是如此。不僅要仔細看看、摸摸,還要聞聞、嘗嘗,調動多種感官進行觀察,這樣才能較全面地把握它們在顏色、形狀、味道等方面的特點,使學生逐漸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
三、指導學生一些寫作方法
縱然有了寫作興趣,也知道是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所想的寫下來,可是一動起筆就不知道該怎么寫,寫出來的作文總是不具體,甚至雜亂無章。學生寫不出好的文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技巧。因此,對學生提高寫作技巧的訓練是很有必要的。訓練則可采用兩種方法:一種是專項訓練,像如何寫開頭和結尾,如何過渡和照應,如何選擇典型事件,如何刻畫人物形象等等。另一種是綜合訓練,這要在專項訓練的基礎上進行。對于初學寫作的低年級小學生來說,雖然是寫自己身邊發生的事,也要為他們提供一些范文,學習范文的寫作思路,根據范文的謀篇布局以及表達方式進行具體的模仿,先練說后動筆寫,寫出的作文也就比較具體、生動。
首先,引導學生學會仿寫文中句式。仿寫,即仿效現成的語言格式而創擬出新的語言。在說話寫話時就指導他們用上學過的句式,仿寫一段話,也能為寫篇打下基礎。如學習了《荷花》這篇課文,師生合作用動作演示荷花的三種姿態,配上有趣的語言。我設計小練筆環節,作者把荷花描繪得如此美麗,其實我們的校園也很美,請同學們寫一寫校園的茶花吧!校園的茶花已經開了不少了。有的______,像______寶寶。有的______,像______小姑娘。還有的______,像______仙女。這樣就可以把課內學到的知識巧妙地運用到了作文教學當中,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endprint
其次,指導借鑒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篇的訓練。語文教材中安排的課文都是佳作,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篇章結構,都是學生模仿的典范。學生讀一篇好文章既可以學到作者的觀察方法、思維方法,也可以學到表達方法,經過由仿寫到創寫,走一條寫好作文的捷徑。比如,寫景作文可借鑒《美麗的小興安嶺》作為范文。這篇文章的結構是總分總,先總寫小興安嶺的地理位置和特點,再分別敘述小興安嶺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最后贊美小興安嶺的美麗和富饒。
四、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
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而小學中低年級的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的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
多讀多練是寫好作文的“訣竅”。作文素材的積累途徑很多,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力是積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徑[2]。閱讀是作文的基礎,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課堂教學中我指導學生學習、認識課文中語言表達的規律性知識,要求學生不能只是泛泛而讀,要深入進去用心讀,還訓練學生逐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引導學生把好詞佳句、優美片段分類摘抄在積累本上。僅僅做好課內課文的讀書筆記是遠遠不夠,還要指導學生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并做好讀書筆記。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有益的,對身體發育成長有利的課外讀物,并向學生推薦一些好的書籍,如《十萬個為什么》、《安徒生童話》、《愛的教育》等。書讀多了,就能把書中的營養吸收到自己的寫作之中。
為了能讓學生把一句話說得生動具體,我通過各種辦法加以啟發,教會他們運用讀書筆記和積累本上的好詞佳句。在指導學生練說菊花的顏色時,學生一開始的語言很貧乏:紅的、紫的、黃的……在形容某一種顏色時,多數學生直接回答說“紅色”,順勢就提問讓學生換個ABB式詞語,學生馬上說到 “紅通通、金燦燦、紫瑩瑩”這些好詞;在形容很多顏色時,我又引導學生換上“五光十色”“色彩斑斕”等成語;最后我指導學生把這些好詞串聯寫成一段話。比如:一進公園大門,我就看到了五彩繽紛的菊花。瞧,多可愛的菊花!綠的像翡翠、紫的似寶石、黃的似金子、白的似冬日里的雪……在綠葉的襯托下,顯得更加美麗,使人百看不厭。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訓練了學生會用、多用好詞好句的能力,這對以后的寫作是很有極大幫助的。
總之,小學中低年級作文的指導,教師只有從興趣著眼,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先說后寫的主動性、積極性,重點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生活和語言積累的習慣,善于啟發、巧于點撥、及時激勵,才能扎扎實實地為學生的作文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學生的寫作能力也一定會逐步提高。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有長遠的目光。要從“寫作文”的目的和“發展人”的角度去思索,站在一個新高度去認識,講究靈活互動的方法和策略,不斷探索和發現適合學生學習寫作的方法和途徑,從而激發學生自主作文的興趣,讓學生樂在其中,這樣才能實現質的飛越。
參考文獻:
[1] 王昆建. 論作文訓練的科學化[J]. 昆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20).
[2] 吳曉湖. 引教材之源,造寫作之水[J]. 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33).
作者簡介:易建忠(1968.10-),女,漢族,籍貫:湖南湘潭,職稱: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