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仁
【摘要】我國部分大學在借鑒國外通識教育做法的基礎上開始了自己的探索,通識教育在我國初見端倪。持續不到十年的時間,我國大學專業設置與課程設計的導向卻又隨著整個世界高等教育專業調整的轉向發生了劇烈的變革,“應用技術”、“實用課程”的呼聲甚囂塵上。臺灣作為我國通識教育課程嘗試的先驅,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增速減緩當下,糾結了我國整個大學課程變革過程中的典型成就與危機。
【關鍵詞】課程 通識教育 成就 危機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9-0226-02
一、臺灣現行通識課程設計取得的成就
對臺灣通識教育課程成就的梳理大致都集中在2012年以前。2012年以后,通識教育課程雖依然踐行,但日益式微。因大學入學人數的減少、臺灣社會的經濟發展減速,大學系科與專業設置發生了別于“通識”導向的根本轉向。
1.強化教學能量
臺灣通識教育自上世紀80年代開啟首章之日始,經過三十余年的探索歷程發展至今,最突出的一個貢獻就是對大學教學產生了一個有力的強化。從學校對通識教師的測評考核到臺灣杰出通識教師的遴選,從學校教學改進會議的定期召開到教育部教學卓越計劃的實施,臺灣高等教育領域越發強化教學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年一度的杰出通識教師遴選,均從學校層面開始推薦選送,各校在學校選拔推薦之時即是對本校教學績效的一次考核評估,通識教師在此考評過程中亦在發現自身不足、學習他人長處。杰出通識教師獲獎得主均有教育部長親自頒獎,標舉通識教師典范,鼓舞通識教師士氣,鼓勵優秀教師投入到通識教育。并且藉由獲獎人座談會的舉辦、獲獎人專刊的印行、獲獎人影片的播出,推廣成功的通識教學經驗。
2.優化課程質量
臺灣通識課程設計通過優化基礎通識課程、通識課程核心設計使通識課程零散、雜亂、膚淺的狀況扭轉。一些拼湊求全的課程漸被刪除,學校開始立足本校教育理念、發展愿景、培養目標、通識理念去設計通識課程,將學生之學習置于四年一貫的有意義規劃之中讓學生結合自身發展需要主動規劃四年所學課程。在此之前,學校已為課程保障作了全面的工作,避免學生在選課之后發現課程質量遠不如預期,無法達到學生需求而缺課,造成學生學習時間的隱形浪費與學校課程資源的顯性流失。各大專院校全校課程地圖的制定亦強迫課程設計者去思考如下問題:為什么需要這門課?哪些課應開而未開,哪些課應該停開?地圖迫使設計者去做的補實、剪裁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整全的全校課程地圖,為學校開設具系統性、前瞻性課程發揮了引導功能。良性競爭之下,通過審查獲得補助的計劃質量將更好,選拔績優計劃時,良性競爭再次發生作用,選出的績優計劃,勢必蔚為通識課程界的質量保證,再者,這些績優老師可以更上層樓,爭取全國杰出通識教育教師獎,一旦績優教師獲獎成為全國杰出教師,將能吸引更多老師申請課程的補助,通識課程改進良性循環于焉形成。
3.提升課程地位
長久以來,大學教育將專業與通識二分,導致“重專業、輕通識”的心態普遍存在。在研究重于教學、專業教育重于通識教育的僵化思惟下,在教師研究及教學負擔沉重的現實情況下,臺灣專業系所及其教師極易忽視乃至于輕視通識教育,其結果不僅使通識教育缺乏全校性的參與,甚至造成通識與專業課程的斷裂。全校課程地圖的繪制是近年來臺灣通識教育實務的一項重大突破,課程地圖不僅給學生選課提供了有力的指導,亦在全校課程體系中還原了通識教育原有的面貌,在課程制度方面更進一步建構出“跨通識/專業課程的統整性學習路徑”。以這樣的全局視野推展通識教育的改革工程,建構融貫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全校性課程系統,強調通識核心課程的價值,強調發展跨專業及通識課程的整合型學程,將傳統上認為相互獨立的通識教育、系外選修及系所專業科目加以整合,使之成為一個融貫的系統,達到教學資源的合理分配、有效運用及累積,打通了專業與通識之間不可逾越的壁壘。
過去,通識課程一直不被學生重視,很多學生修習通識課程僅是為了湊夠學分,在態度上,將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劃分出嚴格的高低貴賤。如本章第三節第一點師資培育中提到的,通識教師亦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遭遇專業教師之輕視,沒人愿意擔任通識教師。然而,在教育部與各校的有力推動下,通識師資有了質的轉變,各方對通識教師之態度也發生了逆轉。以通識課程為核心的全校課程改革使通識課程的質量得到了保障,在此情形下,學生對通識課程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通識課程的學習動機逐漸提升。
4.擴充課程資源
臺灣通識教育的實踐探索一度偏向、失焦,大學校院的相關主管及教師參與通識教育的動機薄弱,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深度的理論基礎以證成通識教育相關舉措,缺乏良好的實踐參考模型及公共資源支持。2007年,教育部透過建置“臺灣通識教育資訊庫”以及建構“通識教育資訊匯總網站”以提供通識教育理論及實踐的優良模型、累積及流通通識別教育的公共資源。
通識教育優良課程全文檢索資料庫選擇優良通識課程,將其詳細課程資料,包括課程大綱、教材及課程,進行影音記錄E化收集,作為通識教師課程設計時的重要參考。課程全文檢索庫之收錄課程包含了全國杰出通識教師所開設的課程、受教育部特別補助課程中表現優良者、臺灣教育部顧問室“2003-2006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先導型計劃/個別型通識教育改進計劃”之績優課程鄧類別的課程符合資料庫收錄標準且通過審查亦可收錄。優良通識教育實施學校模型資料庫,作為全國大學院校規劃通識教育時的重要參考,以通識領航學校的通識教育、國外通識教育典范學校為優先收錄對象,并擴及“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邁向頂尖大學計劃”與“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劃”績優學校中通識教育表現優良者。優秀通識教師及人才資料庫分為兩個部分:優秀通識教師資料庫、人才庫。優秀通識教師資料庫收錄了優良課程庫中所有授課教師得個人資料。人才庫基本羅列了所有大專院校通識課程開課教師的資料,青年學者(含博士班學生)符合教授通識課程并具有教學熱忱者,提出申請,經審核后亦可列入。通識教育圖書期刊文獻資料庫作為臺灣通識教育知識網絡的一部分,建成目的在于進一步納入研討會論文、碩博士論文以及研究計劃,以提升數據庫收納文獻的完整性,并期能更了解臺灣通識教育的發展現狀、推知未來發展趨勢,亦可分析所收錄的學術文獻彼此之間相互引用的情形,藉此評估各課程、期刊或圖書在通識教育領域的影響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