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清華+王謙
【摘要】隨著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當前已經形成了以網絡通訊技術為主的新媒體環境。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能夠更加自由地了解和接觸各種新思想、信息,他們的學習態度、思想觀念以及行為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新媒體環境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如何趨利避害,利用新媒體環境的傳媒優勢,強化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切實探究的課題。本文從新媒體的概念和特點出發,結合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現狀,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信息化開展進行探究。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 高校大學生 思政教育 現狀 信息化開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9-0244-02
二十一世紀以來,互聯網通信技術取得了變革式發展,新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于人們的生活、學習過程中。新媒體有著傳統媒體所無法企及的傳媒優勢,作為一項新型傳媒方式,其向人們充分展示了它的活力。大學生思想先進、思維方式活躍,受到新媒體的影響,他們的學習態度、思想觀念以及行為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抓住新媒體環境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契機,努力探索信息化的思政教育途徑,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質量。
一、新媒體的概念及特點
新媒體是對所有數字化媒體形式的總稱,具體而言,其包括了所有具有數字化功能的傳統媒體(電視電話)以及現代數字化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等)。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新媒體的定義:其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的信息傳播媒介。而新媒體環境,則是指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信息傳播的一種環境(部分學者將新媒體本身也看做是一種環境)。新媒體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傳媒價值
新媒體,究其本質仍是一種傳媒方式,傳媒方式即具有傳媒價值。我們往往將媒體當做是具有傳媒價值的信息載體,這個信息載體擁有一定的受眾(信息接受者),依據特定的條件和方式,將其所承載的價值信息傳遞給受眾。受眾接受信息后,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受到了來自新媒體信息的良性影響,那么新媒體就實現了它本身的傳媒價值。
2.表現力和生命力
相比于傳統媒體的媒體形式而言,新媒體無疑最具表現力和生命力。新媒體傳播信息幾乎不受到時間、地點等因素的限制,只要在網絡所覆蓋的環境中,新媒體便能夠隨時、隨地地傳播信息;新媒體傳播信息的方式與傳統媒體相比也可謂是“五花八門”,文字、圖文、音頻、視頻等都是新媒體傳播信息的方式,這使得新媒體具有極強的表現力。作為一種新型傳媒技術,新媒體能夠存在于網絡環境中并迅速發展得益于其強大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主要來源于新媒體優秀的傳媒價值、豐富的表現力。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現狀
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新媒體無疑扮演了“雙刃劍”的角色,一方面,其所具備的傳媒優勢極大地推動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發展,創新了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另一方面,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大學生的學習態度、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逐漸趨于多元化和復雜化,這給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主要面臨著兩個方面的挑戰。
1.傳統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受到挑戰
在新媒體到來之前,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主要是通過思政教育課的形式開展的,這一時期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內容以“課本”和以前思政教育活動(班級主體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等)為主。在這種背景下,由于網絡信息并不十分發達,大學生往往只能通過相對單一的渠道接觸信息,他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都相對較為“純樸”,傳統的講授式思政教育模式得以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而隨著新媒體環境的到來,大學生得以通過各種網絡渠道接觸新事物、新思想、新觀念,他們對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產生了厭倦情緒,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的效果被不斷削弱,這使得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面臨著困境。
2.思政教育任務更加艱巨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成熟與發展,大學生能夠通過新媒體借助、了解到各種信息,這些信息的成分相對復雜,良莠不齊,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新思政教育工作的難度。在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的發布和傳播門檻相對較低,一些落后的、錯誤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被一些別有用心之人通過新媒體所傳播,大學生容易受到這些不良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影響進而歪曲自身的理想信念。如何過濾掉不良思想觀念,弘揚充滿“正能量”的主旋律思想觀念是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點任務。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信息化開展的策略
1.利用新媒體技術,創新思政教育課堂
上文已經提到,受到新媒體環境下多元化傳媒方式的影響,傳統的講授式思政教育課堂已經難以適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需求。為此,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引進新媒體技術,將其融入到思政教育課堂中,創新思政教育課堂模式,利用新媒體的傳媒優勢,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注入新鮮活力。具體而言,可以在思政教育課堂中加入更多視覺元素,例如,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在思政課堂上以多媒體的形式給學生展示一些經典的愛國主義詩歌、影片、紀錄片、漫畫,讓學生能夠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學習,深刻領悟愛國主義情感的內涵。利用新新媒體技術創新思政教育課堂,就是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切實淘汰掉傳統的說理式教學,以更加符合當代知識、信息傳遞風格的方式組織思政教育課堂,以豐富的表現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思政教育質量。
2.借助于新媒體環境,積極弘揚主旋律思想
新媒體環境提供給了大學生更多的機會和渠道了解新事物、新思想,這對于他們建立正確、完整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很有幫助的。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點在于:借助于新媒體環境,因勢利導,趨利避害,讓新媒體服務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體而言,可由高校思政教育部門統一組建一個新媒體管理中心,這個新媒體管理中心由專門的思政教育教師(以及相關同學)負責管理、運營,由學校黨政宣傳部指導和監督。新媒體管理中心的工作內容集中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負責面向全體大學生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幫助大學生堅定政治理念。二是面向全體大學生進行“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通過建立官方微博、微信、QQ群等形式,每天推送相關文章,引導大學生正確認知、對待多元化的價值觀,擇善而從,幫助大學生建立起科學、正確、全面的“三觀”。三是弘揚正能量,近年來,一些媒體大肆報導、故意渲染一些不良信息,諸如“金錢至上、權力至上、讀書無用”之類的觀點,這對于大學生群體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部分大學生受到這類不良信息的影響迷戀上“紙醉金迷”的生活,染上了一些不良嗜好。為了“凈化”校園風氣,端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借助于新媒體管理中心平臺下的各種渠道(微博、微信、QQ等)積極報導正面消息(如評選“學霸”、報導優秀“大學生創業者”、報導“最美大學生志愿者”等),通過新媒體環境將各類正面信息、正面人物的影響擴散到大學生群體中,積極弘揚社會主旋律和正能量。
3.利用新媒體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拓展思政教育方式,將思政教育工作從傳統的“高閣”中解放出來,拉近思政教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真切地認知和感悟思政教育的魅力與價值。借助于新媒體環境,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考慮在新媒體管理中心平臺下的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環境可以專門設置一個版塊,板塊中設置生活、學習、就業等欄目,各個欄目由專門的思政老師(以及同學助理)負責管理,以此拉近思政教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夠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生活、思想上的困惑(困難),同時有針對性地提供給他們專業的指導和幫助,以此收獲良好的思政教育成效。與此同時,拉近思政教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還可以通過新媒體線上活動實現。廣泛組織開展各類校內外文化活動是實施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傳統的開展校內外文化活動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線下的方式實施的,這難免會受到場地、資金、設備等因素的限制;而借助于新媒體環境,我們可以組織開展各類線上校內外文化活動,以網絡的方式加強大學生與大學生、大學生與社會之間的交流互動,以此豐富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拓展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各方面的經驗。
四、結語
總的來說,在新媒體環境下,這對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創造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這是一把雙刃劍。而思政教育工作者則應該抓住新媒體環境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帶來的契機,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借助于新媒體的優勢環境,創新思政教育課堂,積極弘揚主旋律思想,不斷努力地去探索信息化的思政教育途徑,促進思政教育工作信息化的開展,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春麗.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路徑探析[J]. 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 2015, 13(5):73-75.
[2]馬雙雙.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路徑研究[J].學理論, 2015(14):262-263.
[3]鄭元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 鄭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
[4]李蘭蘭. 校園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創新研究[J].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7(01):91-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