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芳芳
【摘要】預習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對學生的預習進行有效的指導有助于培養良好的語文預習習慣,從而更好地促進語文的學習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預習;語文學習;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禮記·中庸》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告訴我們,沒有事先的計劃和準備,就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能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小學語文教學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僅靠課堂40分鐘的學習,學生在聽課時很難有的放矢。筆者結合自己在中年級的教學實踐談一些關于課前預習的體會。
一、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意義
無論是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還是新課標環境下對語文課堂模式的探討,都離不開預習這一環節,可見,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預習是什么?《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對預習的解釋是:“學生預先自學將要聽講的功課。”預習不是簡單地翻閱課文,而是學生自己摸索、動腦和理解的過程,是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過程。學生預習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課堂效率。正如蔣南翔(曾任清華大學校長)曾對清華大學的學生所說,“獵人進山打獵要帶獵槍和干糧這兩樣東西”。對學生而言,如果學生只看重知識而忽視獲取知識的能力,就像獵人走進山林時只帶干糧,不帶獵槍。
在高效課堂模式不斷探索和翻新的時代背景下,絕大部分教師依舊重視預習這種傳統的學習方法,對此,我也頗有感觸。在教學的這幾年里,我發現學生課前充分預習過的課文,在課堂上就能質疑發問,課上互動效果明顯,總之,上課相當“順暢”。反之,如果學生課前沒有預習或預習不充分,學生在課堂上就相對被動,跟不上課堂的思路,這一點在學困生身上表現更為明顯。那么,教師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呢?
二、中年級預習指導的建議
“中年級”通常指的是三、四年級,是低、高年級的過渡階段,也是兒童思維從模仿向半獨立和獨立過渡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學習內驅力不斷增強,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
雖然課文具有文體的差異性,但也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學生預習的內容大致離不開從音、形、義三個方面了解新課的生字詞;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文章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的脈絡結構以及寫作手法,等等。傳統的預習方式一般只是教師的口頭布置,無法檢測學生真正的預習效果,缺乏系統的預習方法和評價方式。為了更系統地闡述預習的方法,筆者將教學中的預習操作實踐和大家探討。
(一)標段落,掃字詞
首先,用阿拉伯數字在每個自然段前標出序號,對文章就有了一種感性認識,也便于教學活動的操作。其次,對照課后生字表中需要掌握的一類生字并在文中標出讀音,對詞義、結構不理解的字或詞,教師要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或借用學習工具完成,若是依舊沒辦法解決,那就標記,等待課上的講解。
(二)廣中讀,深中悟
由于學生具有個體的差異性,可以對照自身情況完成預習中讀的要求。
在朗讀程度上,讀可分三個等級:掃除字音障礙,讀通課文;不僅讀通課文,還準確流利;在準確、流利的基礎上做到有感 情,對于一些經典語句、名段有意識地反復誦讀。鼓勵學生循序漸進,不斷挑戰自我,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閱讀:大聲朗讀,輕聲讀,默讀,等等。
在內容上,讀所有對課文有指導意義的信息。包括讀課文前的“導讀”“預習”提示,讀“課文”,讀“注釋”,讀文后的“生字”,讀單元后的“回顧、拓展”,讀“我的發現”,等等。
教師還需要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每個單元的導讀,從中捕捉到單元知識的訓練重點和學習方向。
如學生在預習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14 白公鵝》時,就可以借助導讀提示學習,從中明白這是不同作家筆下同一動物在描寫上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同時,通過“我的發現”看出作家在字里行間已經流露出對白鵝的喜愛,進而學會在說話和作文訓練中運用作者的這種方法。這樣一來,作家筆下的動物形象更豐滿,知識學習也會更加系統化。
(三)勤思考,會批注
朱熹有言:“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啟示我們一些好文好句需要細讀慢研。如何咀嚼呢?不妨從重點詞句(分析重點詞句的課后思考題是可以參考的一個方向)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以及作者的表達方法等。此外,學會抓“中心句”“過渡句”“總結句”“修辭句”以及具有特殊含義的句子批注自己的感受。具體地說,首先,學會站在作者的立場去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用這個詞、句的出發點是什么?他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在哪里?他要表達什么情感?其次,學會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從這個詞、句中了解了什么?悟出了什么?類 似的一邊讀悟一邊批注,通過前期的預習指導告訴學生批注要點:喜歡或有感觸的句子,句子中關鍵的詞語特別是人物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活動的詞語。通過聯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批注學習,這樣不僅能達到預習的效果,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如在預習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19 生命生命》時,指導學生關注課后的問題,思考:課文中為什么要選取三個事例?聯系上下文說說“使用它”和“糟蹋它”有什么寓意?聯系生活實際,交流你對課文關于生命感悟的理解,可以在有感觸的字詞旁批注你的感受或以小練筆的形式呈現閱讀的感悟,真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樣學生就非常明確自己的預習任務,學會抓事例,抓情感,聯系生活實際去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四)會評價,勤鼓勵
良好的預習習慣需要不斷訓練、監督和評價,在引導學生對預習引起有意注意的基礎上,客觀評價學生讀、悟的效果。對于文章的朗讀不僅正確、流利而且有感情的學生,教師要及時肯定和鼓勵。對于閱讀障礙的學生,教師要遵循他們的認知特點,肯定取得小進步的同時,鼓勵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
朱熹曾言:“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預習習慣的培養也是如此,教師要由扶到放、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在聽、說、讀、寫、思中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總之,中年級培養良好的預習習慣會讓學生受用終身,真正做到“授之以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