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永剛
摘要:相比于小學初中階段的學習是在學生具備了基本的文字和數學能力之后進行的第一次學科細化,即除了三大主科之外首次引入了文理科的概念。以物理為代表的理科強調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推導能力。理科素有“學會數理化,走遍世界都不怕”的美譽,并且根據以往經驗,在學生進入高中進行文理分科時大部分學生會選擇理科學習。初中階段作為學生第一次接觸文理科的概念,雖然初中期間文理不分科,但是以長遠計,在初中階段學習好物理便是為將來高中學習甚至大學專業選擇都提高支撐。而初中物理又以力學學習為重點和難點,所以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學研究為背景,以研究力學學習教學方法為重點,分析了現在力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相應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物理;力學教學;策略研究
一、物理教學現存問題
1、學生存在畏難心理
物理本身要求在對基本物理知識的學習基礎上更加強調對于知識的靈活運用,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首次進行系統化物理學習的初中生而言卻是存在一定的難度。再加上一些學長或者家里哥哥,姐姐們對物理學習難度的過分夸大和“妖魔化”,導致剛剛接觸物理學習的初中生在心里產生了畏難和抵觸心態。如果抱著這種心態進行物理學習,長此以往,在“恐懼”和抵觸中學習的學習成績可想而知。
2、基礎概念理解不準確
物理中出現的基礎概念往往是前輩學者在對相關概念內涵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高度濃縮得出的,其中的每一個字和詞都包含了重要信息,因而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普遍對基礎物理概念不夠重視,抱有“這么簡單的概念有什么可看的”的輕視態度。在沒有對相關概念進行充分理解之前就匆忙的做練習題,結果“落敗而歸”。比如對迎面飛來的足球進行受力分析,很多同學在重力之外總是會多出一個“推力”,這實際上是對力的概念的理解不夠充分。力的概念指出,力的存在需要一個條件,即必須存在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對于飛來的足球由于在空中運動,在忽略空氣阻力的情況下就只剩下地球給的重力作用,所謂的“推力”是不能找到相應的施力物體的,如果學生在做題之前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正確答對題目了。
二、物理教學策略探究
1、建立自信,克服畏難
自我的肯定和相信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前提和關鍵,所謂的畏難心理往往是對該事物沒有經過了解之前產生的,而自信心的建立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公共努力。
老師在進行知識點講解之前首先應該對物理學科的特點,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向學生進行大致的介紹,讓學生對其學習過程和難易程度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初步消除畏難心理。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遵循由易到難的規律,相對簡單的知識和題目有利于學生建立自信,激發學習興趣。比如在進行受力分析教學中,老師在講完相關理論知識后可以先選在光滑表面靜止物理讓學生進行分析,在學生普遍答對之后選擇存在推力和摩擦力的物體,最后便可以把平面變成斜面,靜止改為運動等復雜的場景進行練習。
2、去繁就簡,尋求本源
初中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案例和應用,所以物理習題的形式層出不窮,變化多端,正所謂“亂花漸欲迷人眼”,很多同學會被看起來很“高端”的題目情景嚇到,本能的認為題目很難,但實際上物理題目往往存在“高起點,低落點”的特點,看似很高深的題目的落腳點往往是很簡單的物理知識。
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應該充分強調對課本中的基本知識的學習,在搞清楚含義之后再做題,在做題中發現問題后反過來再看相關內容,在不斷的反饋中加深對基本概念和知識的理解。比如在浮力的學習中,只要認識到物理所受的浮力與其排出的液體的重力相等這一本質便可以輕松解決很多題目。
3、結合生活,充滿想象
中學階段尤其是初中階段學習的物理知識相對簡單且較為貼近生活,大多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相對應的案例??墒菍W生在學習過程中忽略了物理學習的實際應用,只是單純的將其當作理論學習,不能夠發揮想象力,建立相關物理場景,導致其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晦澀,甚至產生“學之無用”的想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生活的習慣和發揮想象建立物理場景的能力。比如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受力平衡的物體會做勻速直線運動”的場景雖然在實際生活中不會發生,但是入股可以結合在越是光滑的冰面上滑行距離越遠的生活實際,加以想象如果是完全光滑的冰面便可以一直勻速滑行下去,想到這里便會對“第一定律”深刻理解并牢固記憶。老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工具制作相關動畫,開發學生想象力。
參考文獻:
[1]張建忠,初中物理臨界狀態的力學問題分析[J]; 中學物理教學參考; 2016年第4期
[2]楊媛媛,初中物理力學有效教學方法分析[J]; 才智; 2014年第27期
[3]鮑雪松,初中物理力學有效教學策略解析[J]; 教育; 2016年第8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