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岑穎
【摘要】我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新中國建立以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但其發展狀況舉步維艱。本文分析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提出了相應對策,以期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關鍵詞】少數民族 民族地區 經濟發展現狀
一、前言
中華名族由56個民族構成,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在政府扶持、民族政策的支持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各種原因的影響和制約,仍存在諸多問題,需理清思路,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
(一)自然環境惡劣,貧困問題突出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大多集中于西南、西北、東北地區,地理環境復雜,高山、丘陵、森林、荒漠居多,自然環境普遍比較惡劣。地區受環境因素的限制,城市化水平低。自然環境這一硬件設施的不足,勢必影響當地經濟全面、開放的發展,造成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問題尤為突出。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現狀,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沿海地區形成鮮明的對比。2014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7017萬,民族八省區(內蒙古、廣西、貴州、云南、西藏、青海、寧夏、新疆)農村貧困人口為2205萬,占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31.4%。從農村貧困發生率來看,全國貧困發生率為7.2%,民族八省區為14.7%,民族八省區高于全國7.5個百分點,是全國的兩倍。由此看來,民族地區貧困面大,扶貧任務重。
(二)教育資源匱乏,人才流失嚴重
民族教育與民族經濟相互補充,相互依賴。民族教育是民族經濟狀況的直觀反映,反之,民族教育會影響和促進民族經濟的長遠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少數民族教育問題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發展迅速。但受自然環境、地理條件、文化、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基礎薄弱,硬件設備不齊全,優秀教師隊伍軟件保障不到位,使得該地區學生接受教育的質量普遍偏低,少數民族地區培養出的人才也就普遍偏少。加之東南沿海、華北、華中等諸多地區都比少數民族地區發達,良禽折木而棲,地區人才外流,這一現象令少數民族地區雪上加霜。教育資源匱乏,人才流失嚴重,又不能吸引外來優秀人才,使得少數民族地區沒有充沛的人力資源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三)基礎設施落后,財政資金缺乏
同民族教育一樣,基礎設施建設同民族經濟亦是相輔相成之關系。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落后這一問題長期制約著地區經濟的發展。盡管國家長期對民族地區進行扶貧投入,其基礎設施條件得以一定的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全國平均水平、東部發達地區水平差距明顯,相形見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時間長,投資金額大,見效緩慢,同時受地理環境差、人口增長快、資本形成不足、自我積累能力差等條件的制約,交通、電力、水利、住房、醫療諸多方面供給不足,有的地區群眾基本生活難以保障,生活水平難以穩定提高。同時,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歷史原因,財政成本高,財政自給率低,靠國家的財政支持難以維持各項財政需求。投資環境差,地方財政困難,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任重道遠。
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因地制宜,促進經濟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有其特殊的局限性,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其人文歷史悠久、民族特色顯著、自然資源豐富,這也是發達地區望塵莫及的。霧霾、PM2.5同發達城市形影相隨,清新的的空氣、豐富的森林資源、多樣的生物種群是城鎮居民趨之若鶩的。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需因地制宜,發揮其比較優勢,建立區域性的本土化民族特色經濟,構筑具有民族特色、區域特色的產業結構體系,大力發展旅游業、種植業、養殖業、手工業,環保可持續的開發自然資源,有效利用自然資源。應招商引資,充分利用當地旅游資源,比如云貴川等地的喀斯特地貌,形態奇特、洞穴奇多、暗河涌動,還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有待開發。可將當地種植、養殖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產業同旅游業相結合,形成觀光農業。
(二)發展教育文化事業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文化事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若打好教育根基,改善地區人民文化素質,培養優秀人才,也是一勞永逸的。可通過以下措施,促進文化事業發展:
1.興辦民族院校,舉辦少數民族師資培訓班。改善教師待遇,加強少數民族師資隊伍建設。同時,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區的核心競爭力,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師在傳道授業的同時更應注重當地民族文化的傳承,
2.因勢利導,培養少數民族地區建設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人才的培養同當地的經濟、文化建設相結合,同產業結構體系相結合,滿足各行各業的需求。
3.國家、當地政府需繼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既要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同時需通過送文化下鄉、開辦專題講座、開設村鎮圖書室等形式,提高中老年人知識水平。
(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扭轉少數民族地區貧窮落后的局面,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關鍵。道路交通、通訊設施、水利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國家仍需加大幫扶力度,中央仍需撥付投入財政資金。中央、地方政府可改革投資體制,打破基礎設施領域的壟斷行為,采取BOT等多種形式,吸引社會資金進入法律、政策范圍內允許進入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建立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系,同時鼓勵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參與其中,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專門的金融服務。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部門、金融機構各司其職,共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才能具備良好的條件,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方能又好又快的得以開發,當地經濟才能得以發展繁榮。
參考文獻
[1]葉繽.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育與經濟協同發展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7年第02期.
[2]惠澤宇.民族地區資源開發中少數民族利益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
[3]王果,劉正芳.論民族經濟政策在邊疆地區的實施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09年第0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