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衛靜
摘 要:多媒體把文字、圖片、視頻、聲音、動畫等集于一體,具有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再現性和運動變化的可控性、模擬性以及強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征,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適時、適度利用信息技術,運用多媒體輔助高中歷史教學,可以改變傳統教學的信息傳遞方式,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夠有效地渲染課堂氣氛,還能創設情境啟迪學生的思維,同時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高中歷史;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更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高中歷史課堂上使用,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的印象,更加真實地還原歷史故事,讓學生有更加真實的感受,從情感上培養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我在高一歷史“鴉片戰爭”新課導入時,運用多媒體播放了陳明的流行歌曲《聚首》,歌曲中描繪了中國百姓被鴉片毒害的慘烈場面,這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初步認識鴉片戰爭的機會。再結合歌詞,讓學生體會這首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的情境。聽完歌曲后教師設問:“當時爆發鴉片戰爭的情景是怎樣的,爆發的背景又是怎樣,鴉片戰爭對我國帶來的影響有哪些?”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下,通過看、聽、思,很快把焦點鎖定在整個畫面上,這就激發了學生想進一步了解鴉片戰爭的求知欲望和對本課內容的學習興趣,從情感上調動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從視覺上激發了他們探索知識的欲望。
二、利用多媒體進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歷史知識敘述的是過去的人和事,一般來說,學生不能直接耳聞目睹、親身經歷。實踐證明,多媒體手段在這方面具有相當的優勢。它通過剪輯了的電影電視畫面、動態電腦及教師精心編制的解說詞,把本不能再現的歷史現象“真實地”或“近似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它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于學生,讓學生通過觀察直觀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積極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例如,在講“軍閥割據下的中國政局”這課時,我會給學生搜集一些當時有關的視頻、錄音資料,用多媒體在課堂上進行播放,為他們創設好課堂情境的同時也設置好幾個有梯度的問題:“一共有幾個軍閥,最大的軍閥是誰?”“這些軍閥分別盤踞在哪些地方?”“造成中國近代軍閥割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將學生分組,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進行學習,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歸納整理。這樣便可以讓組內學生都能參與進來,讓他們形成一種合作探究的意識,以便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三、知識拓展,情感升華
通過學習歷史,逐步了解國情,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這是新課程標準對歷史學科設定的目標。要讓學生繼承和發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單靠語言和粉筆來描述,缺乏情境渲染,往往不能使學生產生共鳴,難以發揮歷史學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技術,運用其聲像效果和感染力強的特點為學生營造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歷史情境,再現歷史場面,增強真實感,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自感受歷史時代的氛圍,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自覺地接受熏陶,這些是傳統教學手法無法比擬的。教師通過多媒體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通過對演繹畫面的抓取,可以了解到課本之外的很多細節問題,這樣更加有利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毋庸置疑,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確實有其他教學手段無法代替的優勢,但這并不是意味著它能包辦一切,它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要從歷史教學的實際出發,當用則用,不當用則不用。使用時要注重科學性,正確掌握多媒體運用的需求時機,做到內容的點撥與多媒體有機結合,使多媒體的運用做到適時、適度,恰到好處,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的有效作用,才能達到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吳忠銳.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歷史教學問題,1996(3):46-48.
[2]李 星.多媒體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初步探求[J].科學之友(學術版),2005(1):66-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