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瑞
摘 要: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和推進深入,教師越來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引導,越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看上去課堂上轟轟烈烈、精彩紛呈,然而也避免不了有些教師“活”課堂出現了“失察”或失控的現象,無所適從。追其主要原因是我們教師引導不善,導致教學無效、低效甚至是負效。教師的“教”從根本上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必須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變“以學定教”為“順學而導”,達到“滯者導之使達,蒙者開之使明”的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學會善于“引導”,適時“點撥”,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應留給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從學生思維的“連接”處去引導;從學生思維的“凝固”處去引導;從學生思維的“亢奮”處引導;學生思維的“創新”處引導。使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究,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現狀分析;有效“引導”;策略研究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边@一基本理念明確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即教師的“教”從根本上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變“以學定教”為“順學而導”。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學會引導,力求做到引導到位,使之達到“滯者導之使達,蒙者開之使明”的效果。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能力。
要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首先應樹立如下幾個觀念:①學生既是教學的對象,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②人人都具有最優發展的可能性;③學生不是分數的奴隸,不是考試機器,更不是教學機器中的螺絲釘,而是具有一定個性,對學習富有主動精神和責任心的人。在教學中教師應做到:凡是學生能看懂的內容就讓他們自學;凡是學生動手操作能得出的某一規律,就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凡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己去解決……這樣,就能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學會思考,在自主探索中學會求知,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一、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和推進深入,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已逐漸為廣大的教師所認同和接受,教師的觀念已經轉變,但要把這些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其間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們經常感受到數學課堂有著生動活潑、富有生機的課堂氛圍,感受到學生表現出來的生命力和創造精神,感受到課堂上轟轟烈烈、精彩紛呈,感受到學生活躍的思維和強烈的求知欲。然而我們在課堂上卻發現有些教師對“活”的課堂出現了“失察”或一定程度的“失控”現象,有時無所適從,這些都是由于教師的教學引導不善,導致教學的無效、低效甚至是負效,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引導泛濫
筆者在聽課中發現,一些教師往往只重視探究性學習,甚至極端地對任何學習內容都讓學生“探究”,誤認為探究味越濃烈,課改特色越鮮明。否則就成了失去課改光環的“陳舊課”。在這種理念的支配下,當前數學課堂教學出現了探究過多、過順、過濫的傾向,以至于不顧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需求等實際特點。
【案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年、月、日”時,當學生認識了平年、閏年之后,教師問:“既然1900年不是閏年,那么你能探究一下這是為什么嗎?”學生瞪大眼睛望著老師,不知所措。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不難看出,這個問題不切實際,完全超出了學生認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就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學生是無法探究得出“年份是整百數時,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閏年”這一結論的。
因此,這種引導是無效的。它忽視學生認知水平的探究,對學生缺乏共鳴感與成功體驗,只能讓他們感到數學的深奧、畏懼,增加了學生負擔,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不利于學生的主動發展。
(二)引導過于精細
在課堂中,教師通過引導,可以有效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但是,在時下一些課堂中,筆者發現教師的引導存在過多、過細的毛病,教師的良苦用心適得其反,過多的“引”即成了“牽”,竟在無意中束縛了學生。由于引導過于精細,學生思考的空間很小,因此在課堂中就常常產生“打乒乓式”的師生問答的尷尬場面,教學由此變得相當沉悶,效果可想而知。
課堂上為什么會出現“打乒乓式”的場面呢?其中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教師引導的過于精細。
(三)引導過于粗放
課堂引導,是課堂教學中教師貫徹教學意圖、師生之間交換信息的重要手段。大家知道,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要適度放開,對學生少一些約束和限制,多一些自主和獨立。但放開絕不是放縱,決不是無視常規要求,毫無原則的放任自流、信馬由疆。在教學時我們要根據教學目標并有機地結合學生實際,藝術性地設置有效的引導,則可以給學生提供思考的起點和方向,引導學生有序地去探求知識的奧秘,全面而深刻地掌握知識的本質屬性。
【案例】“面積”。教師在上課伊始,在黑板上寫了一個“面”字,模仿特級教師問:面是什么東西?(目的是想引出“面積”)
生1:面是臉面。
生2:面是面粉。
生3:面包。
生4:地面、桌面。
生5:水平面。
生6:面條、畫面。
……
教師任由學生說面的東西,然而學生就不說“面積”兩個字。課10多分鐘過去了,學生沒能進入老師課前預設的問題情境中,而是停留面的組詞上,給聽者感覺更像是在上語文課。教師沒能及時借助自己的引導有效地調控課堂,引導孩子學習地面、桌面、畫面、臉面……有著共同點。這些面都有什么相同點?模上去有什么感覺?endprint
(四)引導沒有思維含量
【案例】“認識100和整十數”。在簡單認識了100和整十數后,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數感,設計了猜數游戲:
師:這卡片后面寫了一個整十數,你猜會是多少?
生1:30。
師:不是,再想想。
生2:80。
師:哦,還沒這么大呢。
生3:50。
生4:60。
師:厲害,終于被你說對了。
……
好的引導方式應該是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而不應該急促地邁向結果。教師要通過合理有效的引導方式,努力給學生創造思考的條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在課堂上的引導,應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問題要有足夠的思維含量,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正所謂好的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學生沉浸在思考的漣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讓學生在探索頓悟中感受思考的樂趣。
二、有效“引導”的策略研究
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的恰到好處,筆者以為可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從學生思維的“連接”處引導
思維的“連接”處顧名思義就是敘述在學習過程中,新舊知識交接之處。學生囿于知識面的狹窄,學習經驗的不足,往往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出現問題。教師于此處進行合理引導,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從學生思維的“凝固”處引導
思維的“凝固”處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力所不逮,思維呈現膠著、無法運轉之狀態。這種思維狀態會嚴重阻礙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有時甚至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學生思維的“凝固”狀態時,教師的引導、點撥尤為重要。處在思維“凝固”的學生面對知識點有“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惑,而引導之后的就會給學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三)從學生思維的“亢奮”處引導
思維的“亢奮”處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習材料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因而興趣濃厚,出現極度興奮現象。在學生出現此類現象時,教師固然感到欣喜,因為學生的亢奮能讓教師的情緒高漲,從而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學生的極度亢奮會直接影響到教學秩序,如果不及時進行控制,教學活動就無法正常進行下去。因此,教師應有敏銳的洞察能力和掌控能力,做一個稱職的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發揮“組織者”應盡的責任。不但要讓學生思維的火花噴發,又不能讓其火花灼傷學生的大腦。要學生始終保持清醒的狀態。
(四)從學生思維的“創新”處引導
思維的創新點,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噴發出的創新的欲望。教師如果能及時抓住學生這種創新欲望進行引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精神都將得到很好的發展。
課堂因學生而精彩,學生因教師而靈動。課堂中學生那醍醐灌頂般的醒悟,妙語連珠的回答,并非來自與生俱來的天賦,它更多地來自于教師一次次煞費苦心的引導,來自于教師一次次精心設計的“放手”。教師的悉心引導配以適時有意的“放手”,學生的智慧之花才會越開越艷,學生的思維之樹才會更加繁茂。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課程標準[M].2011.
[2]韓龍淑.數學啟發式教學研究[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
[3]陳德悔.小學數學中有效引導的措施[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4(8):69.
[4]姜慧楠.淺談數學教學中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J].新課程,2015(26):70.
[5]胡坤.基層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J].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2015.
[6]張秀杰.基于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引導策略的分析[J].商情,2014(44):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