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澤洪
摘 要:隨著社會發展,在各項事業發展過程中,需要提高工作的適應性,同時更要重視人際關系交往能力的提高,本文重點研究農村留守兒童人際交往能力,作為留守兒童來說,他們在進入社會發展的時候,必須學會有效交際,面對交際對象要敢于表達,同時要勇敢的嘗試多與他人交流,在分析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學校人際關系部分,學校人際關系是影響學生學習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進一步提出幾方面提高留守兒童人際交往能力的策略,以此進一步為相關的教育教學提供更加科學的參考,推動教學事業的有效發展。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人際交往;改善策略
在農村,留守兒童需要給予關注,作為學校來說,要積極開展各項活動,盡量多讓留守兒童去參加,這樣一來,他們有了自信,愛與人交往,當他們深刻的體會到學校這份關愛的同時,也會更加積極的去學習與生活,留守兒童大多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習是他們最主要的任務。可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留守兒童出現了學習目的不明,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方法不科學,學習習慣不良等諸多學習問題。以上這些問題是基本問題,作為留守兒童更要重視他們的交際能力提高,交際能力提高也會助力于他們學習的發展,下面具體分析。
1學校與計生組織共同開展或活動
計劃生育組織部門正在將自己的工作從傳統的計生服務向健康生殖轉換,主要方向是關注家中人員日常保健和關注少年青春期成長等。在此過程中,每個學校都可以借鑒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典型案例:貴州省政府正在組織開展從省到鎮一級的服務進程,該服務被稱為“世代服務”,該機構主要支持各種拓展業務,其中含有少年青春期的相關健康輔導的專職部門。機構中有多中多樣的教育方式:如提供圖書的閱讀室展覽室、進行深層次交談,說悄悄話的獨立空間等。以此來幫助青春期少年們解決相關問題。然而這些組織機構未能成功吸引更多處于青春期的少年主動上門,于是,為了采取更有效的手段,使得相關機構能更加主動的去幫助留守青少年,校園內青春期教育勢在必行,同學校合作,一起研究敲定相關計劃,主動的讓與青春期有關的健康知識在學校內傳播,甚至于讓青春期健康教育走上講臺,以此來放大計生組織相關服務機構對青春期少年的影響,為農村少年和留守兒童們帶來幫助和關懷。以上所述案例為區域性案例,作為實際學校單位,更要結合自身學校各項發展水平,充分利用學校自有優勢,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加有效的人際交往環境。
2通過青春期健康教育實踐計劃,延長健康教育對留守兒童的幫助和影響
當前,在國內很長時間都將存在人口流動現象,隨之而來的也就是需要長期關注的留守兒童健康教育問題。就當前情況來說,計劃生育相關服務機構組織的專題活動和講座等各種活的動,對留守兒童健康教育方面的幫助和作用微乎其微。為此,應該由各地區校方組織構建“青春期知識進課堂”青春期健康教育平臺,通過科學計劃,合理分配利用計劃生育相關服務機構的專業優勢、健康教育師資力量,針對留守兒童自身需求及其共有的特征打造計劃。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和普通科目的教育工作不同,為此,應該用于借鑒個多其他地區成功的青春期健康教育的方法過程和成功經驗,計劃生育服務機構要針對地區特點和教育目標的特性來研究具體的請傳奇健康教育方法,目標和內容,以及專業方向的師資等問題,尤其要顯著體現對留守兒童青春期教育的針對性。例如對自身的防護意識、異性交際等,讓青春期教育更加符合規范,更加有效和持久。重視青春期健康教育不僅能夠讓留守兒童找到自信,同時也會激發他們交往熱情,他們會與其他同學建立更加深刻的友誼。進而提高交往能力。
3通過多種教育手段,搭建以留守兒童為中心的校方、家長以及專業機構的溝通平臺
目前,留守兒童身處的社會人文環境的復雜程度要遠遠高于其他時期,在青春期階段的留守兒童群體很可能因為沒有父母教育,缺少青春期健康知識,和自身防護意識,而走向歧途和受到傷害。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青春期健康教育能夠讓他們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識,兩性觀念,相關道德意識和爭取的態度,讓留守兒童能夠通過這些幫助正確的理解性的意義,給他們帶來正確,正常的戀愛觀念和性觀念,而這些要求不是單純的課堂教育方式能達到的。故而要拓寬健康教育的時間與空間,使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如組建討論小組,創建相關活動,舉辦知識競賽等方式。構建以留守兒童為中心的校方、家長以及專業機構的溝通平臺,關注并更多地發現青春期留守兒童的相關問題,更大程度的解決留守兒童學習和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激發青少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吸取更多的相關知識,推動相關教育的不斷發展。在此過程中,他們被充分關注,這樣他們的自信心被樹立,更加愿意接受幫助,同時也會對你敞開心扉。他們的交往能力會被完全激活。
4結束語
總之,在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需要教師真正做到能關心,要在留守兒童之間樹立適當的榜樣,幫助兒童將社會規則逐漸內化,學校應該加大管理力度,教育力度,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尊重,積極進行有效的人際交往,真正的重視心理健康。此外作為父母來說,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多陪伴孩子,增加與留守兒童的聯系頻率,不能僅僅關心兒童的學習成績,每次溝通應把重點放在子女的情感與心理層面,這樣不斷提高他們的實踐交往能力。
參考文獻:
[1]郭智慧,楊麗麗,上官青云,段曉鵬.西北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07):1093-1095.
[2]侯珂,劉艷,屈智勇,蔣索.留守對農村兒童青少年社會適應的影響:傾向值匹配的比較分析[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4,30(06):646-655.
[3]楊圓圓,張仲明,郭曉偉,胡朋利.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父母同伴依戀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09):1371-13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