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東亮+徐立蒙
摘要:現階段我國的專業型碩士的培養體系存在缺陷,并不能很好地滿足某些社會特定職業領域的需要。專業型碩士具有學術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等顯著特性,故其培養應以實際應用為目標,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的提高為核心。為更好地提升專業型碩士職業能力,應該在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形式、打造需求導向的師資隊伍等方面積極加以完善。
關鍵詞:職業需求;專業型碩士;職業能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工業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項目“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編號:13ys016)的階段性成果(指導老師:皮江紅)
當前專業學位教育不斷改革,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受到社會的認可,同時培養單位根據自身特點,對專業碩士培養體系不斷進行探索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高校及相關研究單位無法承受專業型碩士井噴式的擴張速度,當前專業型碩士培養主要存在著培養內容單一、特征不明、形式枯燥等缺陷。因此,建立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高層次職業型研究生人才培養體系,成了現階段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行業研究和厘革的重心。
一、提升專業型碩士職業能力的應然性考量
專業型碩士必然需要完成從“學校學生”向“社會職業人”的轉變,其職業能力是其個人勝任職業崗位、取得職場成功的重要基礎,是行業企業需求的必要條件,需要高校在專業型碩士培養的過程中加以重視。專業型碩士職業能力提升的追求可以通過社會經濟發展、行業企業需求、個人成長需求等方面進行考量和界定。
(一)提升專業型碩士職業能力以滿足經濟產業需求
服務社會發展和地方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專業型碩士教育的基本使命,否則其發展將失去進步的方向,行動最終將陷入死胡同。為適切我國的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專業型碩士的職業能力應該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現階段,在國家層面政策的引導與支持下,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專業型碩士職業能力的培養得到了國家各部委及地方政府的積極響應。例如教育部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共同發布《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型碩士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該文件提出了專碩要求配有“第二導師”,展開第二課堂的學習,使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學校是象牙塔,這樣的象征意義早已不復存在,為當地區域戰略需要和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儼然已經成為現代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務,與當地經濟產業密切聯系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更需如此。
(二)提升專業型碩士職業能力迎合人才成長需求
20世紀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斷深入,每一個人民教師的教學活動、管理行政人員的管理活動及管理制度等都要圍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成才需要來設計。從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首先需要考慮專業情況和實際問題,建立滿足專業型碩士自身成長需求的培訓目標和培訓方案。一個人的“成長成才”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能夠獲得一份職業,立足于社會,職業能力這一要素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學校的教育和社會歷練來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既需要滿足各學科的專業培訓計劃要求,又要滿足研究生的成長發展需要。
(三)提升專業型碩士職業能力滿足行業企業需求
專業型碩士畢業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往往由社會企業對畢業生的職業能力的評判決定的。為了應對這一趨勢,當前世界各地的高校都在大力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但他們之間的共同點都是把改革的重點放在了提升職業能力上面,甚至某些高校將學位的獲得與職業能力是否達標直接掛鉤。[]因此專業型碩士職業能力的培育與提升最終還是要著眼于“行業和企業的需求”之上,這樣才能保持長久不衰的生命力。國外專業型碩士教育能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迅速發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受社會行業的驅動,這使大學感到了一種壓力,促使了高校在專業學位教育改革上更加看重提升研究生的職業能力,以此來獲得社會市場、就業機會。1965年,全美工程檢查員協會,提出了理工課院校應該加大對于工程碩士的培養規模,在培養過程中尤其需要重視其職業能力的獲取,此外還對師資力量提出明文規定,要求擴大校外富有實踐經驗的教師的比例。
二、提升專業型碩士職業能力的對策
專業型碩士的職業能力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多元系統,它既包括學生的專業技能,也包括了專業理論知識和人文素養,具體而言主要有:較強的社會溝通能力,崇高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團隊精神,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浙江工業大學教科學院通過不斷深化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探索建立了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三明治式培養模式和全程融合式培養模式,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一)構建需求導向的實踐教學體系,彰顯職業能力培養
在傳統思想和人才培養模式慣性的影響下,我國專業型碩士教育發展定位不明確,存在著“學術價值觀”與“專業價值觀”孰勝的困惑。構建職業需求導向的實踐教學體系不失為一個好方法。首先,在培養目標方面,要緊緊圍繞行業和企業的需求,切忌閉門造車。例如,浙工大建立了專業型碩士實踐教學基地——浙江公路技師學院、杭州七院、閑林職高等,助力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其次,在課程方面,根據理論與實踐結合主體知識的重組原則將學科知識和行業企業所需的知識,技術和能力進行重組,改變傳統的“教師中心”的課程。此外,在強調以學生為本,以能力為本的培訓的同時,也要注重以職業為導向的教學方法,突出職業道德。
(二)搭建校企合作組織,打造需求導向平臺
專業型碩士教育想要真正得到社會業界的承認,受到企業的熱衷,搭建校企對接平臺,實現學校和企業的一體化至關重要。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平臺是橋梁和紐帶,其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根據區域戰略、地區產業發展布局和企業實際需求,規劃研究生人才培養計劃,確定人才培養目標。通過校企合作項目打造強強聯手,通過雙方在雙方的人才、技術、設備等資源優勢的互補,在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合作氛圍中,專業型碩士的專業能力也得到不斷提高,創造了一個高校、企業、專業型碩士“三贏”的局面。浙工大通過打造校外合作平臺,吸納了一批優秀校外老師,除了學院的第一導師指導外,校外實踐平臺的老師也可以對教育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進行指導。
(三)打造需求導向的師資隊伍
從源頭來看,應該改進和改革高等院校教師的培養和選拔機制。選拔教師不能僅靠學術和學術成就衡量,應更加注重教師的專業能力,打造一批“社會需要”“學校需要”“企業需要”“學生需要”的優秀教師隊伍。浙工大對部分教育碩士采取全程融合式培養模式:其一,聘請校外名師和校外實踐導師組建課程教學團隊;其二,委派學院青年教師擔任校外實習指導教師;其三,由校內導師和校外實踐導師完成第三階段的校內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此外,學校可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師資力量。首先,增加投資力度,支持教師鼓勵本學科的發展。鼓勵教師在假期時間深入企業相關部門學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教師將社會實踐經驗帶入到課堂教學內容和實踐指導中來,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的適用性。其次,積極配合專業型碩士培養模式改革工作。以工作需要為出發點,圍繞提高專業能力設計適當的知識與能力目標,把握理論課程的有效性,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學方式。上述內容和方法都有助于教師改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增加教學的樂趣,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曹潔,張小玲,武文潔.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與培養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01):60-63.
[2]李植斌,田紅彥.基于需求導向的管理類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研究[J].經營與管理,2015(09):145-147.
[3]楊希.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出臺意見:深入推進專業型碩士培養模式改革[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4(Z1):53.
[4]欒錦紅,梁紅蕾.國外專業型碩士教育發展目標的定位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06):74-77.
[5]鄧光平.國外專業博士學位的歷史發展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4(10):27-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