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莉
【摘要】互聯網時代下,智能手機成為沖擊傳統課堂和干擾教師上課的最大挑戰物,教師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合理利用智能手機輔助德育課教學,使智能手機成為教師和學生互動交流學習的載體。本文提出了智能手機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不規則使用、配合教學平臺使用、制作微課進行自主化個性學習、建立微信公共群、開發德育課程app等應用形式。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 智能手機 職業學校 德育課堂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0-0064-02
智能手機讓學生們愛不釋手,他們把玩手機的習慣和熱情帶到了課堂中,極大地沖擊了傳統課堂教學,甚至已經成為沖擊傳統課堂和干擾教師上課的最大挑戰物。尤其在職業學校,學生文化基礎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差,更容易被智能手機吸引。本來職校生就不重視文化課學習,尤其是德育課,有超過近50%的學生雖然人在課堂上,但心卻在手機上。而德育教師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經常在在講授過程中穿插小品、笑話,在講到案例時用播放視頻來代替文字闡述。在實施“無手機課堂”規定的管理過程中,學校教務處和學工處也都出臺了“手機入袋”的相關管理規定,群策群力來制止學生上課沉迷手機的現象。一開始學生還相對配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非常抵觸,經常“身在曹營心在漢”,各出奇招,甚至買兩部手機來應付“手機入袋”,教師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和手機這個“第三者”斗爭上。因此“無手機課堂”實際上是徒有虛名,杜絕學生上課玩手機的措施收效甚微難。因此,如何讓教師利用智能手機來輔助課堂教學,使智能手機成為教師和學生互動交流的載體,為德育課堂服務,引發了筆者等一線教師的思考。
1.智能手機應用于德育課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1 必要性
傳統德育課堂模式,教師利用良好的口才,引用經典的案例,甚至在授課過程中穿插笑話和故事來吸引學生的眼球,學生獲取知識和能力拓展的渠道受到一定限制。在互聯網時代下,信息和資源豐富多彩,而教材的內容和教師的講授模式卻相對固定單一,再加上相當一部分職校生學習習慣和自我管理能力比較薄弱,更容易受到手機信息的吸引,讓教師和智能手機去作斗爭無疑會浪費教學資源,降低教學效率。此外,短時期內,學校除了為教師提供多媒體外,還提供不了更先進的智能設備為學生所用,因此,智能手機無疑成為目前最廉價高效的教學智能輔助設備。
1.2可行性
首先,智能手機的普及率越來越高。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廉價智能手機不斷推出,職校學生幾乎人人擁有一部智能手機。智能手機具有越來越強大的功能,堪比一臺電腦,不僅擁有計算能力,還有語音和文本的即時通信功能,拍照、錄像、播放音頻和視頻等多媒體功能,上網功能等等;但智能手機又比早期的臺式機更方便攜帶、也更容易存儲和上傳資源,還有各種利于學習app方便信息交流,可以隨著學生進入課堂,也可以在課后使用。第二,在線教學資源豐富,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智能手機在線搜索獲取所需知識,彌補教材內容固定單一的缺點。第三,教師數字化素養和信息專業化技術逐漸提高,完全可以為手機成為教學輔助載體優化教學設計,使得課程內容更容易為學生接受,師生互動交流更加便捷,提高教學實效。
2.德育課堂應用智能手機的幾種形式
2.1 不規則使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德育課堂上,教師上課點名是課前準備的一項基本環節,如果班級人數較多,會浪費不少時間,而采用手機掃二維碼點名不僅會節省時間而且會起到課前熱身的作用從而調動學生積極性。此外,教師提問大部分時間變成自說自話,學生偶爾抬起頭來看一下老師或回應一下老師的問題已是對老師莫大的“寵幸”,再加上中職生自身文化程度差,知識面窄,師生互動非常被動。有了智能手機,教師提問允許學生使用手機在網上查閱,學生也會非常感興趣,有了互聯網,學生就有了回答問題的底氣,從而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大量研究也表明,移動設備在課堂的應用能夠對課堂學習產生正面影響,比如,提高課堂參與程度,增強學生主動性。
2.2.配合教學平臺使用,提高教學資源庫利用率
隨著互聯網和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學校也在不斷開發建設教學資源庫,海量教學資源隨時為課堂教學服務。教師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向學生發布學習任務。學生通過手機的上網功能訪問老師指定的網站和教學資源,完成網上討論、測試、作業、反饋等特定的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使用手機的錄音、拍照、錄像等多媒體功能存儲記錄學習內容,方便課后復習鞏固;學生還可以把自己的觀點或搜集的素材拍成微電影或微視頻上傳給老師,可以上傳到資源庫,為后續學習提供便捷。教師還可以通過QQ或者微信向學生推送教學內容和資源,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
2.3開發制作微課,引導學生自主個性化學習
在互聯網時代,微課已經成為學生個性化閱讀和學習的載體,也是是傳統課堂的一種重要補充。隨著微課的開發制作,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對知識進行自主學習,教師不再是學生瞻仰的講臺上的圣人,而只能作為導師,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微課實現查漏補缺,強化鞏固知識的目的。
2.4建立班級微信群,輔助德育課程教學
微信作為一種全新的網絡社交工具,已經融入到了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中,特別是其強大的交往空間和操作功能,打開微信瀏覽公眾號和朋友圈已成為大家的習慣性動作,每隔一段時間,學生就會拿出手機點開微信app。在校學生基本上都會使用。這需要德育教師建立微信公共群,開學初讓學生加入,教師在微信群里發布學習任務,學生在每次課堂學習任務發布后可以在微信群眾中發布自己的觀點,進行交流討論,教師可以更快更全的搜集學生反饋。利用好微信公共群來輔助課堂教學,必須要做好充分的課前備課。
2.5開發德育課堂app,實現高效德育課堂
手機 app 平臺,因其架構的開放性,方便用戶觸發、交互、反饋交流;內容的豐富性,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設定,融文字、圖片、語音、動畫、視頻、游戲等于一體,最大限度的提升用戶參與滿意度而得到大量開發。因此,德育課堂也可以開發app,對課程進行整體架構、設計和打包,設置不同的欄目和模塊,例如可以設置在線視頻,游戲互動,答疑專區,交流天地,作業指南,期末測試等等,學生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內容輕松的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模塊,做到一站式的學習體驗。在整個授課過程中,app平臺的使用可以貫穿了課程學習的始終,學生可以轉變傳統呆板枯燥的學習方式,自主的開展學習,產生“游戲式”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原本的學習中,提高學習興趣,提升課堂參與度。當然,這在技術手段上教師需要面對一些挑戰,主要體現在 app 的程序開發方面,這是我們教師需要研究學習的內容。
3.結束語
在移動互聯網條件下,教師既不能禁止學生課上使用手機,也不能淪為手機的奴隸,讓手機控制課堂,成為課堂的主宰。不管是制作微課、建立班級微信群、還是開發課程app,教師都是順應互聯網大潮,將技術手段融入教學,為教學服務。教師應該加強管理和自我約束,在課前將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進行優化,在教學中合理利用手機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思考、參與課堂交流互動學習。只有這樣,智能手機才會改變我們的傳統教學模式,改變我們的德育教學現狀,提高德育教學的質量,提高德育課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陳懷志.智能手機給高校課堂帶來的沖擊和啟示[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147-148
[2]程歡.從“無手機課堂”到“微信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的效果研究[J].中國培訓,2016(12)下151
[3]賈積有,陳真真.合理使用智能手機 促進課堂有效教學[J].亞太教育,2016(13):259
[4]潘學.基于手機app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研究 [J].亞太教育,2016(13):2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