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群
【摘要】針對目前高校課堂普遍存在的“低頭”族現象,本文提出對分課堂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來改善師生的教學互動提高教學效果。對分課堂包括三個部分:教師課堂授課、學生課下自學、師生課堂討論。本文結合當前大學英語課堂現狀,以提升課堂內涵為切入點,探索和研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入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對分課堂 教學模式 大學英語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0-0091-02
一、序言
對分課堂包括三個教學過程,即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如圖1所示,本文稱其為PAD。PAD的核心思想是將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一半的課堂時間由教師進行講授,學生聽講;而另一半時間由學生自主討論,教師輔助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由此可知,這不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否定和推翻,我們知道傳統教學模式一般指的是講授式和后起討論式等,而PAD的目標是充分發揮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相互融合,相互提高。粗淺來看,二者沒什么太大的區別,PAD不過是更好地融合了講授和討論的教學模式而已,然而,PAD與傳統方法本質不同在于把講授和討論的時間分離,其目的是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在課后安排自主學習,以實現知識的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其實,這種分離是形離而神不離,即時間上相互分離而內容上相互關聯。相比于傳統教學模式,PAD以教師講授在先,學生學習在后,突出教與學的先與后,強調自主學習,鼓勵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強調自主學習是基于學習主體的個體性差異和對知識內化的速度和方式的差異而考慮的。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內化速度和質量,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己的學習節奏。PAD可以很好地將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等環節融合,同時發揮各自的不同作用。其過程如圖1所展示。
二、PAD教學實踐
為了驗證PAD的實際效果,我們在大學英語課程進行了初步的嘗試。在實驗班中,有20位同學,課程是16周的時間,每周4節課,每節課時45分鐘,每周共180分鐘的課堂時間。課程安排是:1)講授:每周的90分鐘由教師講解大學英語中一章的聽說讀,然后布置相關章節課后自學的內容,并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寫出讀書筆記;2)吸收:讀書筆記的內容包括教師課堂上的講解,學生對講解的理解和疑問,課后自主學習內容的理解和疑問,希望討論的主題;3)討論:第二個90分鐘學生根據讀書筆記組成5個小組,進行生生之間、師生之間討論,討論期間盡量使用全英文進行聽說讀寫。討論是最重要的環節,其過程:先學生組內開展討論,主要內容是復習教師上課的內容、分享學習體會、互相解答疑難,并嘗試利用英文就相關主題作討論。接下來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討論,主要是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產生的感興趣的主題進行討論,并回答學生的疑難問題,同時教師對各小組的討論進行點評,并點評優秀讀書筆記。最后,布置下一周的自主學習內容及作業,并對上一次提交的作業進行適當的點評。16 周的教學模式周而復始地進行,基本上都是按照前一半時間由教師講授下一章節內容,后一半時間由學生討論課本相關內容。
在期末評定學生成績時,學生最后的總評成績由考勤、課堂表現(包括生生和師生之間討論)、平時作業(讀書筆記)和期末考試構成。在整個對分課堂操作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評判者,責任更加重大,要求涉獵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知識,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但是,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有很大的幫助。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PAD應該加入互聯網的元素,利用網絡平臺,提高教學效果。
三、PAD實施的關鍵問題
要正確實施PAD教學,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鍵問題:首先,要遵循教先學后的基本規律。PAD的理念是先教后學,所謂傳道授業解惑,所以要先傳授,而后解惑。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先講授學習內容,將知識的框架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產生認知的模型和結構,從而在學生的認知體系中形成認知困惑和認知壓力,改善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其次,提升備課的層次。不能將備課僅限于教材和課本的相關內容,要發散式地思維和備課,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備網絡(指以網絡為載體,學習了解相關課程內容)。再其次,優選課程教材。優質的內容決定了優質的知識產出,最基本的學生內化的知識質量來源于教材內容的優劣。優秀的教材是成功授課的重要保障。再次,學生的合理組合。PAD的討論分組是基于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具體的人數并沒有具體的規定,要參考成績差異和性別的比例,最好以 4-6人為一組。最后,建立合理的評定體系。PAD應該采用過程性評價體系,基于知識和能力,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創新性進行考核評價。
四、結論
總之,通過對PAD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可以發現基于教學的互動性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運用PAD的教學理念,將課堂授課、學生課下自主學習以及師生課堂討論有機結合,能有效地提升師生沉浸式教與學的感受。本文以大學英語課堂為例,對PAD作了初步的探索,教學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值得繼續深入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
[2]王芳等.海洋工程專業英語對分課堂(PAD)模式實踐與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