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霞
摘要:高職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涵蓋了基礎能力與綜合能力兩個范疇。高職生職業能力的發展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如學生自身環境、教育環境、社會環境等。文本首先闡述了高職生需要具備的職業能力,其后對現階段高職生職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這些問題提出高職生職業能力發展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能力;發展路徑
隨著社會就業形勢的日趨嚴重,高職省職業能力培養已經成為高職教育創新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從當前高職省職業能力發展現狀來看,其中還有不少問題存在,如校內師資不到位、教育單位對于職業能力的培養理解有歧義、職業能力發展與用人單位需求不匹配、高職生缺乏職業能力發展意識等,這些都會造成高職生職能能力發展不足。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及時針對上述問題進行完善和調整,結合而教學實際和學生職業能力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高職教育體系。
一、高職生職業能力內涵分析
1、應用能力。只有具備良好的應用能力才能使高職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進而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應用能力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工作中能夠以專業知識解決技術性問題,這一能力的高低反映出高職生的知識技能水平,也評價其職業能力情況的首要指標。
2、應變能力。隨著崗位要求的不斷升級,用人單位對員工素質的要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員工不可能在同一崗位中始終應用同一技能,這就需要高職生具有良好的應變能力,能夠主動應對社會和工作崗位的變化需要,一旦崗位要求發生變化,高職生能夠及時進行能力調整,盡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
3、合作能力。無論是在社會生活還是崗位工作中,僅僅憑借單人很難及時有效的完成任務,這就需要工作人員之間密切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對于高職生而言,必須具備合作理念才能在實際工作中與領導、同事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更快更好的完成任務,同時建立起更融洽的人際關系。
4、創新能力。下市場經濟環境下,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新時期人才能力的重要構成因素。對高職生而言,創新能力表現為在崗位生產中的新品研發、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多個方面,通過產品創新增加產品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通過技術創新為企業節約成本,增加商場效率等,創新能力是塑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二、當前高職生職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1、高職院校校內師資配置不到位。在影響高職生就業的因素調查中,就業指導缺失、缺乏對崗位了解、職業能力不足、就業平臺數量較少成為當前較為明顯的問題。尤其是就業指導方面,幼兒高職院校缺少相應的師資配置,造成就業指導教育缺失,不少高職生對未來就業方向認識模糊,進而出現盲目就業或者就業延遲。再者由于師資力量不到位,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力度不足,難以將其作為常規課程進行持續培養,不少高職院校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中僅僅以就業政策講解、面試技巧等為主要內容,很難對學生職業能力發展起到實際影響。
2、高職院校對職業能力的培養理解有歧義。當前,不少高職院校對于職業能力的定義存在一定歧義,將其與職業技能畫上等號,認為職業能力的培養就是提高高職生職業技術熟練性,過于強調專業技能而忽視了其綜合能力的培養。還有一些高職院校以理論教學為主,在實習實訓中不足,將職業能力的培養等于與理論教學。或者將職業能力的培養視為實習階段的內容,認為只有在校外實訓實習中才能獲得職業能力的提高。
3、高職生職業能力與用人單位需求不符。就業是高職教育的特殊導向,一些學校為了提高就業率,對于學生的知識技能與用人需求關注程度不夠,造成學生就業后崗位適應能力不足,或者難以接受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在校企合作方面不夠深入,造成學校對用人單位人才需求了解不夠,而且對于學生的未來職業規劃了解較少,這就造成職業能力培養與實際需求脫節。只要學校增加與企業的聯系,才能對供需要求有客觀了解,從而明確職業能力培養方向。
4、高職生忽視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目前,不少高職生對于自身職業能力發展認識較為模糊,不知道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職業能力提升途徑。有些高職生則以“畢業即就業”為目標,只要能自給自足就行,職業能力發展意識非常薄弱。這就使一些高職生在職業能力發展中態度消極,不能以主動的態度對未來職業發展進行規劃,造成職業能力培養難以發揮其應有價值。
三、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的路徑
1、強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離不開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構建,教師不但有專業的理論教學功底,而且還需要具有完善的實踐能力和教研能力。高職院校要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鼓勵在校教師進行雙師型進修,組織教師到相關企業中僅新崗位實踐,過著參與企業管理、技術創新等環節。也可以根據校內經濟實力聘請雙師型專家到校進行授課。加大人才招聘力度,提高教師人才素質要求,以此構建起一流的高職師資力量。
2、高職院校要正確把握職業能力內涵。高職人才的培養需要與就業密切聯系,著力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了適應當前嚴峻的就業環境,高職院校需要培養出更多一專多能的優秀人才,除掌握相應的專業技能外,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合作與創新能力。用人單位在人才選撥中更看重高職生的職業能力,而不是根據其校內課程成績去判斷,這就需要高職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夠在工作中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敢于創新、敢于實踐。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將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作為重點教學內容,甚至理解其重要性與必要性,構建起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嶄新教育理念。
3、構建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高職人才培養需要與企業需求為基礎,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結合企業文化進行實踐性培訓。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發展不但是高職院校的責任,同時更需要社會各界協調配合,集中發揮社會力量。學校要與企業構建起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制定學生職業能力發展規劃,實現高職教育與用人需求的有效銜接。高職院校需要和用人單位建立起人才分配協議,聘請用人單位資深專家對學生實行就業指導,利用校企合作平臺為社會輸送更多高質量的技術人才。
4、對高職生職業能夠發展做有針對性地指導,由于高職生專業不同,因此在就業需求方面也有較大差異。這就需要高職院校針對學生職業能力發展制定具有差異性的培養方案,強化個體指導,關注個體差異,從而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職業方向。同時結合學生年級不同對其進行分層化職業能力培養。如一年級的學生可以進入實現基地進行參觀,從而使其對未來就業方向有所了解;二年級的學生可以采取基地實訓方式促進學生對專業發展的認識,強化自身專業能力。這一階段的學生還可以深入社會開展調研活動,對人才需求有一定了解,以此明確未來職業發展方向。三年級學生則需要進一步強化實訓力度,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持續提升,尤其是重點實施針對學生未來就業的技能培訓。此外,學校要為高職生創造更多的校外實踐機會,引導學生認識到自身能力水平和用人單位需求的差距,并以此作為完善人才培養、提高人才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未來企業競爭中,人才競爭將成為主流趨勢。作為高職院校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專業性人才。高職生職業能力的發展首先需要高職院校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構建起學校、社會、用人單位協同合作的新機制,為高職生就業鋪平道路,充分發揮高職人才優勢,形成良性就業循環。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世界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勢及其啟示——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漫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7).
[2] 魏崴.校企融合創新高職辦學理念和管理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6(08).
[3] 王仁清.職業技術教育應注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4(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