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蘭遠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實現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交互促進,讓學生在生活中延展和鞏固地理知識,源頭活水,活學活用,融會貫通。
【關鍵詞】高中地理 生活化教學 生活場景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0-0152-01
前言:
高中地理教學生活化,就是將生活中學生熟悉的知識引入課堂教學中,并且借助于地理學的角度去探索它們的起因、經過與結果。在當前高中地理教學中,引入生活化場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并且能夠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使學生在直觀真切的情況下完成學習,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轉變師生的地理學習觀念 創新教學形式
在將地理知識生活化的過程中,要實現師生學習思維的雙向轉變。只有這樣才能為生活化教學方法的開展提供動力。因為在當前高中地理教學中,抽象圖形及晦澀的地理概念增多,學習難度增大,學生的理解難度也在增加,受制于高考的壓力及影響,教師更愿意以節約時間的形式組織教學,單純對知識的識記更多,往往使教學陷入僵局。教師要打開思路,接受不同種類的教學形式,巧妙地將生活化的內容帶入到地理課堂。作為學生,要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要主動思考,主動對現象進行記錄,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關注生活,找到和地理知識相關的問題,主動引導和帶動學生進行總結分析。必要時,要開設專門的“生活地理課”,集中組織學生發言討論,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引入學生熟知信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在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巧妙地將學生熟悉的場景帶入到課堂中。如,針對“空氣的所有運動形式都可以稱之風嗎?”這個問題的回答,當學生看到這一問題時可能并不能及時的想到有關知識,而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的方式,推進學生的思考。筆者曾在教學中引入歌曲《軍港之夜》的歌詞“……海風你輕輕的吹……”,讓學生探討這句歌詞是否合理。其實只要稍加思考,就知道這歌詞是不合理的,因為夜間海面上空形成高壓,形成海風,通常風速都比較大,“輕輕吹”一詞就略顯不當。針對于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出更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究。歌詞的引入能夠快速的吸引到學生的關注與討論的熱情,并且能夠將“空氣的所有運動并不都是風,能夠形成云、雨、霧等,只有空氣水平運動才會形成風。”這樣也能更為巧妙地將云、雨、霧等生活常見的場景帶入到課堂中。
三、立足教材,面向生活 構建時空場景
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立足教材,面向生活。學生由于年齡、視野等的限制,對于一些知識以及現象的理解都是朦朦朧朧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于課堂帶領學生看世界,順便吸引學生對地理課堂的關注。例如,在講解《黃土高原》一課時,許多離黃土高原較遠的學生根本就難以理解黃土高原的場景究竟是什么樣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設備,將黃土高原的真實場景展示給學生。當然,也要展示出沙粒是如何通過西北風轉移過來的等,人們的生產、房屋建造等活動是如何影響黃土高原的生態,破壞森林的等,通過這些內容的實現,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實現學生對不同現象的直觀真實感受,更進一步的敬畏自然,激發地理學習的興趣等。
四、體驗式教學 讓學生在生活中踐行知識
生活實踐,能夠進一步豐富教學效果,增加整個教學過程的實效性。例如,在講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時,教師先借助多媒體技術將《兩小兒辯日》的內容展示出來,使學生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有關季節和太陽高度角相關知識。建立初步的圖像模型后,教師可以增加實踐環節,引導學生在陽光明媚的天氣走出教師,觀察校園的旗桿影子的變化,并且畫出變化圖,寫出觀察報告,基于此講解太陽高度等的變化產生的影響。在講解城市熱島效應時,教師可以組織一次戶外地理課,帶領學生進行徒步,讓學生在市區內行走一段時間,通過隨身攜帶的溫度計測量并記錄溫度,而后,帶領學生乘車到郊外,再讓學生步行一段,再記錄溫度。二者對比后,得出差值,使得學生深刻理解何為城市熱島效應,城市建設對大氣溫度的影響,引申不同介質地表對大氣溫度的影響及成因以及局部大氣環流等知識。
結論: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深入領會和體會地理現象和地理知識。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能夠全面增強教學的效率以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讓地理知識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與社會。生活化的教學,與地理學科知識在高考中的考察同出一脈,深入而有效地開展生活化教學,將使得學生具備更深厚地知識儲備和實踐心得,對提升學生地理成績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曾輝.高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研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5,17(6):51—52.
[2]彭文聰.高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1,16(5):49—50.
[3]地理教學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