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嬌
摘 要: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必須把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作為主要內容,這是新課改的要求。為此,從優化課堂活動設計,提高學生地理技能;積極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地理思維;構建地理知識體系,鞏固學生地理知識三個方面探討初中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地理;有效性
“核心素養”是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擁有核心素養,學生就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汲取更多的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當前,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是,強化學生包括地圖技能、地理位置、空間思維以及人地關系在內的地理學科素養和地理人文素養。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提高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推動初中生健康成長的必然選擇。初中地理教師應該加強對地理核心素養內涵和特征的認識,以培養初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為目標,制定教學策略,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一、優化課堂活動設計,提高學生地理技能
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根據實際教學需要,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做出了一定的調整,調整后的地理教材主要通過三個部分,即圖片、文字、活動來呈現信息內容。其中活動部分是對教材文字和圖片內容的拓展和補充,能夠有效增加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學生的地理技能。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學生獲得了更多動腦、動口及動手的機會,幫助學生更加具體、直觀地了解地理知識,系統地運用地理知識,學會識別地圖、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的地理技能會有明顯的提升。通過教學活動,能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識圖、讀圖、分析材料以及動手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幫助學生構建“腦地圖”,促使學生依據“腦地圖”展開地理事物分析、地理規律總結、地理技能運用等活動。
如在講授“中國的行政區劃”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性格特征出發,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設計拼圖游戲開展教學。教師在課前要根據我國不同省份在地圖上的形狀制作相應的硬紙卡片,在講解完教材相應知識之后,教師可以拿出相應的卡片讓學生辨認,報出行政區的名稱、位置等信息,并動手將卡片拼成一幅完整的中國地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被調動起來,學生思維得到鍛煉,動手操作能力,識圖、記圖以及用圖能力都有一定的增強,為后續地理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積極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地理思維
新課改對初中地理教學提出了新的標準,要求初中地理教師將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學重點。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地理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如在講授“世界的氣候”時,涉及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這是當前世界關注度很高的熱點問題,教師在講解完氣候變暖對地球的影響之后,可以提出問題:“是什么原因導致氣候變暖的呢?”鼓勵學生調動思維,積極思考,從主觀、客觀兩個層面分析全球變暖現象的原因。接著再提出問題:“要怎樣才能遏制全球變暖呢?”引導學生從地理角度著手,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提出自己的建議。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注意提出的問題一定要具有開放性、實用性、趣味性,要具有探究意義,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在活躍教學氛圍的同時,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效果。另外,還要注意要以教材為中心創設問題情境,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實際水平,提高課堂提問的質量,這樣才能提高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三、構建地理知識體系,鞏固學生地理知識
初中地理涵蓋的知識數量龐大且復雜,想要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培養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就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構建地理知識體系,將地理知識清晰、直觀、立體地呈現給學生。如在講授“中國的水資源”這一內容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水資源”相關知識的理解,可以采用以點帶面的方式,以“水資源”為中心,逐層向外延伸,將水資源的分布、構成、利用以及保護等方面的知識囊括進來。在講解水資源分布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延伸到水資源的時間和空間分布特點;在講解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時,可以延伸到水污染防治等相關的內容。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掌握的知識逐漸增加,并形成多元化的知識體系,學生已知的水資源相關知識也得到了鞏固。初中地理的有效教學實際上就是拓展學生的地理思維,促使其從點狀逐步發展成線狀或面狀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幫助他們構建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判斷地理事物、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
總之,核心素養培養是重要的,初中生地理核心素養培養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教師的長期堅持,同時還要與時俱進,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根據初中地理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實現提高初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莫凱麟.培養初中生地理素養的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3(2).
[2]劉霞.應用數字星球提升初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