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德
摘 要: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要養成習慣。”年齡尚幼的中小學生正值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好習慣終身受益。
關鍵詞:中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中國教育鼻祖孔子對從小養成習慣的重要性曾經作了好的解釋:“少成則若性也,習慣成自然也。”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不易改變。年齡尚幼的中小學生正值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好習慣終身受益。我們知道,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就要以多種有效的方式來幫助中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兒童在今天的學校生活中過好每一天,在自主、合作和有探究的學習生活中發展個性、合作精神和公民責任感,這才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一、社會價值觀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影響
如果說“學而優則仕”的功利主義學習價值觀是漫長的封建社會留給我國教育的一大“精神遺產”,那么,“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是近年來最廣為流傳的教育命題。這個被眾多家長津津樂道的口號,原本是商家為推銷商品而杜撰的偽命題,卻成了懸在教師、家長頭上的一把利劍。這個看不到、摸不著卻又似乎無處不在的起跑線,猶如幽靈一般控制了人們健康的、正常的、原生態的思維,帶來了各種狂熱的教育投資和非理性的教育行為。
在這種單一的成才標準和培養邏輯下,只讓孩子去學習——“學習好就行了”,家長和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品德教育和行為習慣的培養。而這里的“學習好”就等于在主要科目上“考高分”。于是,上課、補課、考試、強化,馬不停蹄的學習、訓練,成為孩子生活的主旋律,“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已經成為奢談。家庭在某種程度上演變為學校的配套設施,家長退化為老師的校外助教。
二、如何對中小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1.強調校規,制定班規,規范養成教育
先哲朱熹說:“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可見知與行是不可分的。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應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按照先入為主的規律。
2.構建德育網絡,保障養成教育
學校德育工作應以素質教育為價值取向,尋找提高全班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規律。學校要實施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途徑對學生進行教育,要定期召開學生家長會,完善班主任家訪制度、家長校訪制度,加強學校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與聯系,讓他們認識到學校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確每一階段的工作重點,爭取得到他們的支持與配合,可以說學校是養成教育的主陣地,家庭是養成教育的第一課堂,社會是養成教育的熔爐。
在養成教育工作中,我們要“三教合一”,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德育工作網絡。學校、社會、家庭有機結合,要特別重視家庭教育,樹立父母主動配合的意識,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使家長充分認識到只有“學習好”而不重視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危害性。找原因,從源頭上下工夫。不能把思想品德的教育空間局限在教室,因為其所傳遞的內容本身就是抽去了情景的抽象知識規范,即便要在課堂上還原這些內容源自或應用的情景,也是以語言描述、圖片影像等形式出現的間接還原。
3.以身作則,引領養成教育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永遠是師德教育的主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是青少年的榜樣,青少年良好習慣的培養更多地要靠潛移默化的教育。這種教育要求教者本身的完美,本身越完美,教育孩子就越輕松。教師應為人師表,言談舉止、衣著住行,都應起到表率作用。因為在學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師是神圣的,教師的舉止經常滲透于孩子的言行,而學生的言行中也經常折射著教師的影子,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效仿老師,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積極組織培訓,強化養成教育
學校應對學生進行以“五愛”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的社會常識、法律常識教育,著重培養和訓練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使學生心中有祖國,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他人。道德品質是人生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有時候很難把握,教師常有這樣的感受,多少次苦口婆心地教誨,對學生來說收獲甚微。
像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道理,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教育者的語言總是顯得蒼白無力,讓教育者感到尷尬。中小學德育要走出這種“唱高調,不實際”的誤區,應從實際生活人手,講究教育實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是我們對中小學生思想教育應該遵循的原則。我們應該在教育中讓孩子知道該怎樣好好做人,好好學習,好好生活,并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讓養成教育變得務實而有效。
總之,青少年的良好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也不是某一個人能做到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關注才能完成。
參考文獻:
谷顯麗.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內蒙古教育,2010(4):27-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