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基點,探索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體系、教材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實踐平臺和考評機制等六大方面的改革路徑,有利于改進和完善高職特色的大學語文課程,最終實現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目標。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大學語文 職業能力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0.042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occupation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explores the path of reform of Vocational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practice platform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in six aspects, i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and perfection of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haracteristic and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Occupation ability as the core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college Chinese; occupational ability;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1 以大學語文為核心完善課程體系
1.1 以大學語文為核心,合理設定課程目標
大學語文是培養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課程,要達到培養效果,必須注意課程目標的合理性。高職生既不同于本科生,也不同于高中生,因此,目標設定就應與他們有所差別。與本科生相比,高職生語文底子較薄,寫作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相對要弱一些;與高中生相比,高職生思想更成熟,更活躍,反感條條框框的說教,更易接受新鮮和實用的課程。只有理解到高職生的學習特點,將大學語文的目標定位于提升語文基礎短板,滿足學生實用需求,用新鮮實用來激發學生興趣,才可能讓學生接受和喜歡課程。
1.2 拓展其他相關課程,形成協同課程體系
職業能力的培養是系統工程,學生的能力短板和興趣愛好也各不相同,僅靠大學語文一門課程,很難做到能力培養的全面覆蓋,也很難實現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培養,因此,拓展其他相關課程十分必要。比如可以開設應用文寫作課程,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專門培養;開設演講與口才課程,供有志于提升溝通表達能力的學生選擇;開設職場禮儀課程,幫助學生提高社交能力和職業氣質;開設文學欣賞課程,供愛好文學藝術的學生熏陶審美情操。通過一系列相關課程的建設,最終與大學語文課程形成完善的課程體系,實現既全面覆蓋又滿足個性需求的職業能力培養機制。
2 以能力模塊為框架進行教材設計
現有的大部分高職大學語文教材,或按時間年序安排課文內容,或按文學體裁進行教材設計,但從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角度,應當以能力培養目標為本位,將培養同類能力的內容集中化、模塊化,既便于教師把握教學重點,又利于學生能力的集中培養和鞏固。根據高職學生特點和職業能力需求,教材可按以下模塊框架設計:(1)文學欣賞模塊。主要選取文學作品題材,用優秀的文學篇章熏陶學生的審美情操,提高其精神境界和鑒賞水平。(2)口語交際模塊。主要選取膾炙人口的短篇美文、經典演講、優秀辯論稿、溝通技巧等內容,以口語溝通交流的實例,結合相關技巧和注意事項的講解,提升學生口語表達和溝通能力。(3)應用文寫作模塊。主要選取應用文寫作類題材,訓練學生日常應用文書的寫作能力,講解相應寫作規范和寫作技巧,輔以實際案例,提高學生基本寫作水平。(4)職業發展模塊。主要選取體現當代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事例,為學生展現職業正能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培育崇高的職業操守。(5)創新創業模塊。主要選取創新創業成功案例,輔以相關社會評價或經驗總結,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創新創業,創新創業會遇到哪些困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觀,提高其抗壓和挫折應對能力。
3 以專業需求為導向構建教學內容
3.1 文理科專業要各有側重
大部分高職院校文理專業兼收,因高中分科學習,文理科專業學生學習背景存在較大差異,同時,由于畢業后工作性質不同,文理科專業對職業能力的要求也會各有側重。基于上述兩種原因,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一要基于學習背景,揚長補短,二要基于工作需求,固本務實。具體而言,文科專業學生語文基礎能力不錯,教學上可將人文素質的提升作為重點內容,寫作表達等基礎能力次之,通過文學欣賞提高審美意識,職業精神培養職業價值觀,孕育高尚人格和人文情懷;理工科專業學生語文基礎能力相對較弱,首先應當強化寫作訓練和口語訓練,滿足基本的工作溝通需求,其次輔以創新創業教育,開拓其思維和視野,以務實的態度提高基本從業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注意職業精神的培養。
3.2 各細分專業要突出特色
針對各細分專業,還應當結合專業特點,進行特色化教學,比如旅游專業可以選取優秀導游詞欣賞,進行景點介紹訓練;市場營銷專業可注重市場調查報告和營銷方案的寫作訓練;藝術設計專業可開展宣傳文案、廣告詞的創作訓練;文秘專業可強化公文寫作的培養等。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甚至可以根據文理科專業特色開發兩套不同的專用大學語文教材。endprint
4 以行動導向教學理論改進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大學語文課程往往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要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教師能力要高,知識淵博、講課生動、幽默風趣,具有較強的人格魅力;二是學生素質要高,自控力較強,善于學習,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但高職生往往喜歡動手,喜歡表現,喜歡做項目活動,卻不喜歡在課堂上安靜地接受知識灌輸,許多學習“困難戶”往往在課外活動中表現出巨大的熱情與潛力。由此可見,傳統講座式的教學模式并不符合高職生特點,難以達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目標。
20世紀80年代,德國教育家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提出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理論。該理論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小組合作方式完成項目、案例或課題等既定的任務,并進行成果展示,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也是能力訓練的過程。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包含了多種教學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項目教學法。項目教學法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實施完成一個項目,達到提高職業能力的教學目標。比如在講授演講的相關知識和技巧后,設置一個主題演講比賽的訓練項目,組織學生成立學習小組,一方面將項目細化分解為若干子項目,如活動方案設計、比賽評分規則制定、主持人的選撥、主持詞的撰寫、比賽的實施和總結頒獎等,各交給一個小組負責;另一方面設定各小組通用任務,即開展組內演講比賽,選出優勝者代表小組參加班級比賽;最終,由選拔出來的主持人和小組演講優勝者參加班級比賽,展示班級最優的口語能力和演講水平,為同學們做出示范。在此過程中,全班學生都參與了任務協作和小組競爭,全面培養了聽、說、讀、寫能力,充分鍛煉了團隊合作、溝通交流、信息搜集與處理等多種職業能力。
5 以多元形式搭建實踐平臺
5.1 校內活動
通過團委、學生會等組織,開展應用文比賽、辯論賽、演講比賽、成語大賽和模擬面試等各類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活動中自我檢測口語、寫作和溝通能力,發現短板,反思問題,再在下一步的學習中有針對性的提高。
5.2 校外活動
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參加社會實踐,或以課程作業方式,要求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市場調研和短期實習等,在現實場景中運用所學知識,形成社會調查報告、市場分析報告、工作日志、實習總結等成果。一方面讓學生熟悉社會和職場,對社會和職場需要的職業能力有清醒認識,另一方面檢驗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職場競爭力。
5.3 網絡平臺
互聯網時代,學生熟悉和運用網絡的能力非常重要,可以通過建立微信學習公眾號、微博等方式,達到課程實踐的目的。公眾號和微博由任課教師建立,但由各教學班輪流管理和內容建設,根據輪值的班級專業每周公布一個實踐主題(如廣告文案策劃、市場調查、5分鐘演講稿等),然后選擇優秀作品在公眾號上發布,供大家學習;同時,還可建立問題答疑板塊,加強互動。通過競爭、激勵和交流,使網絡成為教學實踐的廣闊天地。
6 尊重學習規律完善考評機制
學業的評價考核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也是學習導向的指揮棒,科學的考核內容、考評過程和評價方式,對促進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動力具有重要意義。
6.1 以能力目標設定考核內容
當前高職大學語文的考核內容,一方面囿于教材影響,注重文學欣賞的考核,而少職業能力的考核;另一方面考核目標定位于學習內容本身,注重評價書本知識的掌握程度,而較少以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狀況做參考。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基點的高職大學語文課程,必須在考核內容上改變目前現狀,在改革教材內容,添加職業能力相關板塊的基礎上,將職業能力作為主要考核目標,增加各項能力發展在考核內容中所占比重,切實保障學業考核的指揮棒圍繞著培養職業能力的中心點轉動。
6.2 以學評互動完善考評過程
目前高職大學語文的考評過程,大多采用階段考試成績加權平均甚至一考定分的模式進行,這從學習規律上看還不夠科學,考評過程難以覆蓋整個學習階段。理想的考評過程應當是學評互動,即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評價,在評價基礎上改進學習,我們認為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下,這種學評互動的考評過程較易實現。就介紹項目教學法時的示例來看,主題演講的項目目標下,通過各小組分工和內部競賽,學生完成項目 任務即是在學習,在競賽中即完成了考評,這種考評不以教師主觀意志體現,也不會存在靜態取點式考評的不科學性,以完整的學習過程和競賽結果對學生能力發展狀況進行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考評,過程具有連續性,結果具有科學性,更能體現人才培養的真實效果。
7 結語
結合高職院校辦學定位和高職學生學習特點,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基點,從課程體系、教材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實踐平臺和考評機制等六大方面,整體推進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將成為高職院校一大辦學特色,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產生重要有益影響。
€L芑鶼钅浚罕疚奈厙旃ひ抵耙導際躚г?016年度校級教改項目“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之一,項目負責人鄒佩佚,項目編號GZYJG16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