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娟+潘亞蘭+于興艷
摘 要: 新媒體應用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相結合,既是適應當前信息技術發展的迫切需要,又是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式。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創新具有現實意義,也面臨現實困境,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從教人員善于改革和不斷實踐。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 新媒體 教學方式 創新實踐
隨著新媒體技術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如何應對當前新媒體環境已成為重要研究課題。新媒體具有傳播快速、圖文并茂、資源豐富、交流便捷、運用廣泛等特點,契合當前大眾的需要,特別是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開展社交溝通的重要渠道,對創新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創新實踐提出客觀的要求。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創新價值
《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積極運用網絡新媒體開展培訓,探索實用技能培訓方法和教學模式改革,共建共享優質培訓專家庫。”[1]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通過說教、灌輸的方式開展,新媒體時代,這種方式往往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隨著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已影響了大學生對課堂、學校、求知的傳統邊界,并對高校思政課傳統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強調:“堅持改革創新、注重實效。準確把握師生思想狀況,創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不斷增強針對性實效性。”[2]從新媒體時代特點研究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是以社會形勢發展的實際狀況為出發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進行反思的需要,也是力求基于新媒體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改革,增強高校思政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需要。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媒體時代社會思想意識更加多元多樣多變,面對各種思潮和復雜的社會現象,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及時正確地應對新媒體,促進大學生把握時代脈搏,順應形勢,努力克服自身欠缺,這對于保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創新問題
新媒體正以加速度占領大學生群體,以往的面對面教育、課堂理論宣講等思想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形勢需要。通過新媒體表達自身的觀點和想法,已成為大學生群體的一種新型方式。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應該是多樣化的,但由于各種原因目前實施狀況依然單一,特別是沒有針對當前大學生的特點開展個性化的教學方式。諸如有關部門重視程度不夠,認為運用新媒體組織思政課教學費時費力,且短期效果不理想。思政課教學改革與新媒體有效運作需要高效的保障機制,而某些高校在這方面存在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機制不科學、經費不充足等問題;某些高校思政課從教人員習慣于傳統教學,傾向于科研活動,對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改革持觀望態度。在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形勢下,尚未主動研究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領域的影響力,既不知道大學生思考什么,又不知道大學生需要什么;某些高校思政課在線課程網站內容簡單、素材陳舊、更新緩慢,特別是對社會問題敏感度低,宣傳教育不及時,缺乏日常的在線教學交流和常態管理。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當中,大學生由傳統的“問老師”轉變為“問網絡”,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師提出挑戰。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創新實踐
1.創新新媒體課堂教學平臺
立足信息化教學大趨勢,基于高校思治課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征、總體趨勢、發展規律、應用原則和主要功能,開發思政課智慧課堂。共同探究“互聯網+”背景下,包括手機APP客戶端研發等在內的新媒體課堂教學平臺,實現思政課和新媒體業界的跨界融合。緊密跟蹤新媒體背景,提煉全國高校思政課基于新媒體開展教學改革的新經驗、新做法,深化對新時期思政課教學規律的認識和把握。結合新媒體時代對用戶的尊重,圍繞學生參與度及學生評價,重視學生的感受和表達,推進新媒體背景下的思政課交互平臺建設。改革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運用新媒體重點推行基于問題、基于項目、基于案例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通過新媒體課堂教學平臺,促進思政課教學理論與方法的不斷提高與及時更新。鼓勵學生結合新媒體傳播中反映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研究、辨別和創新能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思政課教學考核方法與手段,注重考核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建設新媒體在線課堂資源
互聯網突破了大學、課堂、求知的傳統邊界,對傳統思政課教育資源提出了新的挑戰。提高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必須牢固樹立互聯網思維,適應移動互聯網新態勢,著力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思政課在線教學資源建設,有效激發思政課課堂教學的活力。利用教學質量管理平臺進行的課前調查、共享資源課進行課后拓展閱讀等新穎的信息化教學形式,進一步整合網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思政課學習網站,完善學生互動社區、主題教育網站、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矩陣,制作傳播貼近大學生特點的新媒體專題內容,構建線上線下教學要素集成、無縫鏈接、資源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師生自主協同、交流互動的一體化的思政課課堂資源庫[3]。在當前紛繁的互聯網生活中,網絡滲透與沖突對大學生尤為明顯,微信、微博、QQ、課程網站、世界大學城、藍墨云班課等,都可以成為突破時空限制的師生活動平臺。引導學生以“用心思考、親身行為”進行體驗式感悟,有助于課程知識的內化,同時促進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彰顯團隊合力和集體介質。為此,可以通過課件錄屏式、演講式和情景劇式等主要方式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課,完全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自制大學生成長微電影,配合和補充教師理論講授,使教學生動有趣、使枯燥的理論鮮活起來。組織大學生開展“同上一堂網絡思政課”活動,建設一批名師名家網絡示范課,推進優質新媒體教學資源建設。endprint
3.提升新媒體虛擬教學技術
新媒體越來越成為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徑,媒介素養越來越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備要素,高校要將提高師生的媒介素養擺上重要議程[4]。虛擬現實技術的出現使得教學手段更加豐富多樣,給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讓學生觀察到在現實生活中不能觀察到的事物。借助虛擬現實技術,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對無法到達的場地和過往的歷史事件進行仿真,借助視覺、聽覺、觸覺等信息的共同作用形成新的教學模式。比如,在講授紅軍長征有關內容時,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紅軍長征過程中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通過場景再現、交互體驗,讓學生沉浸其中,體會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辛,理解偉大的長征精神,學習紅軍勇往直前、不畏艱難的高尚品質。盡管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前景很誘人,但要推廣普及還面臨很多問題。新技術對教育者來說有一個接受的過程,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適應這個變化。同時,目前虛擬現實技術硬件設備較貴,需要一定財力作支撐。素材內容開發門檻較高,需要進行復雜的內容開發和程序設計[5]。盡管目前存在困難,但作為發展大趨勢,高校不應畏難而退,而應堅持不懈逐步推進。
4.發展新媒體實踐育人陣地
根據時代特點和學生特性,通過新媒體積極創新實踐育人形式和內涵,構建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沙龍、人文學術講座、思想道德修養社團活動、新聞熱點評論演講、重大節日文藝會演、民族紀念日主題征文、紅色電影賞析及微電影、微信、微博制作競賽等,旗幟鮮明地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旋律,營造精彩紛呈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潤物無聲”的文化助推力。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通過新媒體傳播入耳、入眼、入腦、入心,激發大學生凝心聚力共筑中國夢的熱情。探索通過微電影、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的新途徑,健全志愿服務長效機制,不斷豐富青年志愿者工作內涵,推進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項目化、陣地化和專業化建設。通過新媒體技術將軍事訓練、軍事理論課與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使學生在掌握軍事理論和基本軍事技能的同時,培養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作風,增強國防觀念、國家安全意識,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圍繞新媒體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系統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勤工助學、技能競賽、科技發明、創新創業等活動。抓住重大活動、重大事件、重要節慶日等契機和暑假、寒假等時期,緊密圍繞一個主題,集中一段時間,開展特色鮮明的新媒體主題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建設的意見[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2/moe_1416/s255/201510/t20151013_212978.html,2015-10-13.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5-01-19.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397.htm,2015-1-19.
[3]鄭文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含金量[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9).
[4]顧建俊.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新思路[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6).
[5]李林英.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N].人民日報,2017-01-10(07).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2016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創新研究”(編號:2016SJD7101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