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嘉喆+李鵬程+施琴葉
摘 要:當今,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其不僅傷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沖擊了社會道德底線。本文基于家庭教育的視角,探究中小學校園欺凌的影響因素,表現在家庭教育不符合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效應”不足、教育方式與經典儒家思想的偏差;提出家庭教育視域下校園欺凌的應對策略:通過“家庭治療模式”打造“家庭磁場”,通過“第四媒體”打造“信息高速路”,通過“行為主義”打造“良好榜樣”教育模式,通過汲取文化經典打造新型教育方法。
關鍵詞:家庭教育;校園欺凌;中小學
一、校園欺凌現狀和家庭教育的所處地位或作用缺失
近年來,隨著社交軟件的普及與媒體的不斷報道,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不斷受到社會的關注。2016年全年的校園欺凌和暴力發生率的調查報告顯示:國內為86.4%,國外為62.8%。校園欺凌不是一個偶然發生的現象,它作為攻擊性行為的一種特殊形式,在中小學生的生活中時有出現,且一度引發社會公眾熱議。在當今社會,許多家長、老師只重視知識的教育,從而忽視了孩子的安全教育、身心發展。正是由于不正確的對待方式,導致“校園欺凌”的現象只增不減。因此,從家庭教育視角下看待和分析校園欺凌現象存在極大的必要性。
通過調查問卷和實地訪談兩種方式我們了解到,校園欺凌現狀嚴峻,問卷顯示,21.28%的學生認為校園欺凌現象在身邊發生的多,一周高達一次;37.47%的學生認為身邊校園欺凌現象不是很多,平均每個月一次;41.25%的學生認為校園欺凌現象在身邊幾乎沒有,也就是說,在孩子的身邊有高達58.75%的校園欺凌現在正在發生。據調查,多數家長對校園欺凌的認識匱乏,家長可能存在對孩子學習成績關注過多,忽視了孩子的校園生活環境和同伴交往的問題。在訪談中,我們也發現,部分家長對校園欺凌問題有一定了解,但仍對孩子生活的環境缺乏了解,殊不知,“校園欺凌很遙遠”這種觀念在無形之中縱容了校園欺凌這一現象的發生。因此,就校園欺凌與家庭教育的關系進行研究,針對“欺凌概念模糊,家長教育觀念落后”“家長、學生、教師的不正確對待”“家長的作用”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從而提出可行的意見建議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家庭教育視角下的分析
通過對浙江省6地1 143個家庭以及11所中小學的問卷調查和訪談可見,當前的校園欺凌現狀不容樂觀。筆者選取了家長卷和學生卷中的典型問題,結合問卷和訪談分析,從教育觀念、親子溝通方式、教育方式3個方面,對校園欺凌所包含的問題進行闡述。
(一)家庭教育不符埃里克森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我組研究的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正好處于“勤奮對自卑”階段。該階段兒童面臨來自家庭、學校、同伴的各種要求和挑戰。而隨著社交范圍的擴大,同伴的相互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完成任務和從事集體活動的成功經驗增強了兒童的勝任感。如果此時同伴嘲笑、冷漠,會給孩子心理帶來極其不良的影響,使其陷入自卑危機。
問卷顯示,“如果孩子在團體活動中沒有得到很好的成績,您會怎么做?”這一問題,60.4%的家長選擇“感覺不太好,會比較生氣、失落”,這說明,多數家長在孩子失敗的時候,并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這樣的自卑心理,不僅體現在學習、工作中,還可能體現在平時的人際交往等方面。
(二)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效應”不足
問卷顯示,只有28.02%的學生被欺負了會告訴家長。針對這兩類學生,問卷交叉分析了其他題目,在不告訴家長的這一群體中,87.6%的學生不告訴家長是因為“說了之后爸媽反而會責怪自己沒用”。期望效應中包含了自我應驗效應和維持性期望效應。如果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很沒用,在語言中或多或少地透露出了這層意思,那么孩子的內心也會潛移默化地對自己有這樣的看法。但如果家長不斷地告訴孩子“你是很棒的”等,會讓孩子更有信心、更好地處理事務,可能他原本并沒有那么優秀,但因為這種“期望”,使他變得更優秀。
(三)教育方式與經典儒家思想的偏差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身教勝于言教”是金句良言。問卷分析顯示,16.68%的學生認為犯錯時父母會動手打,32.87%的學生認為犯錯時父母會責罵,49.30%的學生認為犯錯時父母會平和地教育、無打罵,1.15%的學生認為犯錯時父母會無視。從以上數據我們大概得知,打、罵這兩種教育孩子的途徑在普通家庭中存在的頻率不低,打罵并不是教育孩子良好的方式。孩子的行為都是無意中模仿家長的,因此,家長這一角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重大的作用。而面對教育孩子,打罵則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反而會讓孩子模仿家長用暴力解決問題。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良好的教育方式能令孩子受益無限。
三、家庭教育視域下校園欺凌現象的解決對策
(一)通過“家庭治療模式”打造“家庭磁場”
家庭治療是一種以整個家庭作為治療單位,焦點是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關系和溝通問題的交流模式。在此模式下,我組提出,通過觀察和改變家庭成員的溝通模式,促進家庭在平等、對稱的互動模式中,而非對立的、強弱行為中交流。比如,采用循環提問搜集家庭的信息,促進家庭成員發現他們之間的差異,增進互相了解。用未來取向的解釋,啟發家庭構想未來的計劃,破除僵化的家庭游戲,迫使家庭成員發明更有彈性的相處方式。在這一合理的家庭溝通模式下,強化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改善家長一味地關注子女學習成績,而忽視其身心發展的局面。同時,在良好的氛圍之下,家庭成員之間產生了良好了共鳴,形成了家庭磁場,進行了更好的活動。
(二)通過“第四媒體”打造“信息高速路”
一些研究發現,青少年在很多話題上與父母的溝通很少,只偶爾地與母親討論一下學校里的情況,閑暇時間是如何度過的、喜歡的朋友等。及時發現問題、溝通問題是治理校園欺凌的關鍵。當今信息化發展,給人類處理各種問題都制造了良好的機遇。第四媒體,即網絡媒體,作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發展起來的、并與傳統大眾媒體并存的新的媒體,發展非常迅速。利用第四媒體,創設一款家校合作的軟件,是及時讓家長了解學生的良好途徑。endprint
此軟件可讓孩子匿名發言,旨在讓孩子說出自己在人際關系方面出現的非常困擾又不敢說出來的問題。孩子可以在平臺上發言,也可以匿名私信自己的老師,讓他們幫助自己。同時,教師在軟件上定期發布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知識,攜手家庭教育,讓家長明白如何可以更好地培育孩子,使其在親子溝通時,端正教育理念,學習溝通方法和技巧,充分尊重孩子,自由開放交流互動,促進親子溝通。對于該平臺,同樣有專門教師進行信息管理工作,以免一些不良之士乘虛而入,發表攻擊性言論。
(三)通過“行為主義”打造“良好榜樣”教育模式
兒童是如何獲得社會行為的?依據行為主義的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指出,榜樣的作用是非常強大的。許多行為,只要通過觀察就可以習得。而觀察到的行為基于情境的不合適、沒有引起行為的刺激等,都是不會表現出來的。因此,對于不良行為的遏制,只能做好榜樣示范作用。而與孩子接觸最多的,自然是家長。捷克偉大的教育理論家夸美紐斯曾指出:榜樣“是指活生生的榜樣。事實上,活生生的榜樣更重要”。顯然,孩子從小就和家長接觸,家長的榜樣示范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父母要利用好這一“榜樣”的作用,給孩子帶來良好的示范。如,父母間盡量做到和睦友愛,不爭吵不打架,平時也應該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教育孩子,處理事情的時候不可以用武力解決。
(四)通過汲取文化經典打造新型教育方法
文化的存在必定是有意義的。比如,古中國風靡一時的“儒家思想”,它指出的“以身作則”“因材施教”都是極好的思想。雖然當時這些思想的提出是為了規范老師的言行,而今同樣可以推廣到家庭。不同的小孩適應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對于孩子的哭鬧行為,家長的做法因人而異。根據對家長和孩子的訪談,再結合西方“行為主義”的教育手段,筆者分析得出:如果是性格外向的孩子,可以采取“消退”的方法,對孩子的苦惱置之不理。因為性格外向的孩子通常心態也比較好,不會因為家長一時的置之不理而出現問題。但若是內向的孩子,最好不要采取“消退”等冷處理方式。因為“任她哭不管她”這種教育方式,有可能導致孩子封閉自己,不愿與父母交流,出現心理問題,容易引發校園欺凌。家長應把孩子當作一個成年人,嚴肅地面對孩子的哭鬧行為,跟孩子好好講道理,也不應輕易打孩子,即使下手不會很重。
四、結語
校園欺凌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引發了社會公眾的熱議。在預防和解決校園欺凌問題中,必須把握家庭教育這重要一環。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長教育中的起始階段,也是關鍵階段。家庭教育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和行為方式,是出現欺凌者、被欺凌者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環境、家庭教育素養、家庭教育方式等,對學生性格行為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學生遠離校園欺凌,不良的家庭教育,易導致子女成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身心健康受損。本次研究通過搜集資料、發放問卷、訪談實錄、整理分析等手段,直擊校園欺凌痛點,旨在引導社會正式校園欺凌現象,緊緊抓住校園欺凌問題發生的根源,從家庭教育角度出發,提高家庭教育現有水平,將校園欺凌現象扼殺在搖籃里。總之,應拿起“家庭教育之劍”,去除“校園欺凌之患”,讓孩子的校園生活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王聲渭.直面青少年暴力對校園暴力說“不”[J].中國學校衛生,2015(10):1444—1446.
[2]夸美紐斯.大教學論·教學法解析[M].任鐘印,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