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瓊芬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是小學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受礙于傳統應試教育限制,部分家長和學校一味的追求升學率,教師盲目的看重考試成績,課堂上總是進行針對考試的教學,而忽略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與德育建設。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方式,在教學中貫徹德育理念。本文結合教學現狀,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理念,以期為其他小學語文教師有所啟迪。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理念;滲透;應用策略
隨著時代高速發展,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提高,文化趨于多元化發展,華夏文明在世界文化之林擔當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隨之而來漢語所扮演著的國人與外界溝通橋梁功能也愈發明顯。為培養滿足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需求,知識培養與道德培養必須在語文課堂上齊頭并進,注重小學生的德育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認知世界和為將來學習生活奠定基礎的時期,語文教師必須提高對在教學過程中對德育理念的重視程度,加強對德育理念的理解,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真正提高學生道德素質。
一、加強對德育理念理解
學校德育建設是指教師針對特定的社會要求或階級要求,對學生進行系統、有目的、有計劃的思想道德建設,并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認知、實踐和思考,進而滿足社會要求或者階級要求的教育活動,即教師針對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活動。進行德育理念教學需要依據小學生人格、品德形成規律以及心理特性,依據新課標規定的教育計劃和教育目標,依據民族精神和特有思想品德傳統,依據時代與社會的發展需求。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時需要滿足以下五條基本原則。第一,將道德認知與道德踐行結合起來,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第二,教師需要嚴格按照新課標要求的教育方針與德育目標對學生進行德育,在平等信任的基礎上關愛學生發展,尊重學生品行,相信學生能在教師引導之下健康成長。第三,在整體上保證學生按照社會要求進行道德發展的同時,保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做到整體要求與單體發展想融合。第四,既依靠集體來培養個人,又要依靠個別學生教育成果來影響學生集體,第五,將學校與社會結合來進行道德建設,以學校教育為主體,同時注重社會影響。教師需要在教學課程中做到德育滲透,潛移默化之中完成學生道德培養。例如在教學《黃繼光》一課時,在讓學生了解到解放軍戰士英勇抗擊美國帝國主義的歷史的同時,向學生貫徹黃繼光奉獻集體、為了革命犧牲自己的大無畏精神,鼓勵學生發現課本上其他人物的優秀精神,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形成。
二、加強對德育建設重視
“沒有無德育的教育,沒有無情感的管理”是對德育理念最完美的闡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傳授針對考試內容的知識、盲目的追求分數,而是需要加強對德育理念滲透的重視程度,把德育理念融合在學生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完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師授課過程中,每節課的前幾分鐘可以為學生講授一個道德小故事,課上特意摘選出課文中具有優秀品格的人物,進行全班討論學習,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學生。例如在教學《孔子拜師》一課時,我會針對文中孔子樂于學習、勤能好問的優秀品質和老子傾囊傳授自己知識的品德鼓勵全班討論學習。同時鼓勵學生按照小組每天繪制道德故事主題黑板報,鼓勵學生搜集發生在身邊的德育故事,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即學習到了良好的品格,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三、組織社會實踐活動
德育理念的滲透不能單單停留在課堂之上,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社會認知程度不高的特點,語文教師可以經常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的親身體會是幫助學生良好品德建立的一大助力。例如,在教學《小學生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雷鋒日記》時,我會鼓勵學生學習雷鋒樂于助人的精神,要求學生每天做一件好人好事,記錄到自己的“雷鋒日記”中,并在每節課挑選出學生日記上幾個最有意義的故事與班級其他學生分享,鼓勵學生幫助其他人的精神,希冀其他學生對其學習。我也會定時組織學生去敬老院做志愿者,或者去聾啞學校幫助聾啞學生學習生活,讓學生明白敬老愛幼和幫助弱者的精神,幫著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四、結語
語文教學是一個長期的、多層次的活動,傳統應試教育模式已經不再適宜日新月異的時代,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理念的新式教學模式正進行的如日方升。本文結合教學實際,提出了幾條關于在教學中如何更好的滲透德育理念的建議。新式教學模式的推廣不能一蹴即就,需要廣大教師持之以恒的探索和改良。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要勇于實驗新式教學方法,注意學生可持續發展與道德培養,真正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發展。
參考文獻:
[1]俞磊.費佳.淺談中小學寫作教學中語言目標的缺席[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02)
[2]何穩玲.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中學生“大面積掉隊”的成因及對策的研究[J].新課程(上).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