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愛玲
【摘要】語文是小學教學體系的關鍵學科,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想要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需要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分析和闡述,希望給予小學語文教育同仁以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學生閱讀能力 提高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074-01
長期以來,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統一要求,而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致使課堂乏味枯燥,同時也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形成了制約,容易導致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甚至產生抵觸和厭煩的情緒。因此,教師要通過科學的策略,對學生閱讀能力進行培養,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加深學生的閱讀情感體驗,通過閱讀掌握文章的思想與內涵,進而體會閱讀所帶來的快樂。
1.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任何有效的學習活動都需要以興趣作為基礎,興趣對學生開展高效閱讀具有直接影響。因此,在具體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通過有效的途徑,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1.1設置疑問引發興趣
設置疑問的目的是引發學生思考,當學生愿意開展自主思考后,才會具備深入探究的欲望和興趣,進而在閱讀中獲取新知識。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科學設置疑問,引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開展自主思考,帶著目的進行文章閱讀。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在思考中體會閱讀的快樂。例如在閱讀《圓明園的毀滅》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以下疑問:圓明園作為我國建筑瑰寶,為什么會遭遇毀滅的命運?通過問題引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促使學生從文章中找到答案。
1.2創設情境引發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創設情境的方式,引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教師要將教學情境與學生生活充分聯系,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下理解文章、感受文章,進而全身心的開展閱讀,激發對閱讀的興趣。例如在閱讀《北京的春節》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春節的情境,促使學生從聽覺和視覺上體驗文章,通過鮮明而具體的畫面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閱讀的熱情,并且享受閱讀的快樂。
2.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正確的閱讀方法是提高閱讀效率和質量的基礎,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進而提高其閱讀能力。
2.1閱讀預習法
有效而科學的預習是提升學生閱讀水平的關鍵方法,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有效的預習,初步掌握文章的內容主旨以及情節脈絡,對難以理解的內容進行記錄,在保留疑問后繼續閱讀。利用閱讀預習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在教師知識講解中,也會集中注意力,有目的性的進行聽課,讓學習變得更加輕松。同時,在預習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提出預習要求,促使學生既掌握閱讀方法,又掌握了文章內容,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
2.2閱讀行動法
閱讀行動法主要是指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到動腦、動手、動耳、動口、動眼。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將不懂的內容記錄下來,用耳朵聽教師的講解,養成口讀和默讀的習慣,通過身體各個感官的配合,完成閱讀任務。
3.創建和諧的閱讀環境
良好的閱讀環境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質量以及強化閱讀能力具有關鍵作用,因此,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和諧而民主的閱讀環境。首先,教師要在課堂中通過問題營造積極的環境;其次,在組織學生閱讀過程中,以良好的環境為熏陶,激發學生對文章的思想感悟,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4.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是一種能力,同時,閱讀也是一種習慣,當學生形成閱讀習慣后,可以在大量的實踐中積累閱讀經驗,進而提高閱讀質量和效率。因此,教師一定要結合當代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年齡特點,培養學生一邊思考一邊閱讀的好習慣,引導學生多讀書,勤于閱讀,克服在閱讀中遇見的困難,對于文章中出現的精彩句子和段落,要提筆摘抄下來,隨時寫下閱讀的情感以及思想感悟,在閱讀中收獲哲理和知識。
總而言之,想要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和閱讀能力,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在平時多積累、多閱讀,同時,教師也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發現和探索,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培養其正確的閱讀習慣和方式,進而從閱讀中體驗情感、獲得快樂。
參考文獻:
[1]陳香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閱讀能力的探究與實踐[J]. 課外語文,2017,(18):97.
[2]李艷玲,劉丹.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的藝術性與實效性[J]. 課外語文,2017,(18):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