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錦舟??
摘要:幾何是初中數學科目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由于其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很多學生在幾何知識學習后,并不知道如何將其應用于實踐。在幾何課上運用模型思想來設計發展教學,能夠提高幾何課授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并建立幾何和生活實踐的聯系,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幾何應用能力。本文以最短路徑問題模型的建模發展教學過程為案例,探討幾何課中模型思想的發展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幾何課;模型思想;發展教學
建模思想是初中幾何學科的核心思想,其不僅貫穿于整個幾何知識體系,還是幾何課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和手段。但初中幾何中涉及中點模型、角平分線模型、手拉手模型、鄰邊相等對角互補模型、半角模型、一線三等角模型、弦圖模型、最短路徑模型等經典模型,這些模型在教學中的具體教學應用各有特點。但歸納來說,模型思想在初中數學幾何教學中的發展教學策略是相似的。
在上述初中數學幾何經典模型中,最短路徑問題,一直是中考的熱點問題之一。為了更加細致地探討初中數學幾何課中模型思想的發展教學策略,筆者以最短路徑問題的教學為出發點,探討初中數學幾何課中模型思想的發展教學策略。
一、 經歷建模活動,感悟模型思想
(一)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幾何是與我們的生活實踐息息相關的,尤其是最短路徑問題,在生活中遇到的頻率更高。想要構建幾何和生活實踐的聯系,在最短路徑教學中,教師就要從生活情境出發,提出問題。
問題一:今天是麗麗奶奶的生日,麗麗放學后要從學校直接去奶奶家。如圖1所示,麗麗學校在A點位置,麗麗要走過一條步行街,到道路另外一邊的B點奶奶家,問麗麗怎么走才能更快的到奶奶家。
問題二:今天是麗麗外公的生日,麗麗放學后要從學校直接去外公家。如圖2所示,麗麗學校在A點位置,外公家在學校同側,麗麗需要走到步行街,然后才能轉到外公家B點,問麗麗怎么走才能更快到外公家。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設計奶奶和外公過生日的場景,讓學生找到去步行街對面奶奶家和步行街同側外公家的最短距離,通過這種生活中常遇到的最短距離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后續建模活動打下基礎。
(二) 巧妙牽引,初建模型
問題一:根據上述情境畫幾何圖形。
問題二:結合自己所畫的圖形,用數學符號語言來表述上述問題。
設計意圖:數學建模是發散性較強的活動,為了控制節奏,提高學生建模質量和效率,在這兩個問題中,可以采用小組探究的方式。學生通過探究思考,很快就將上述問題簡化成為數學模型,并用數學語言予以表述,出色的完成了建模任務和將事件轉化為數學符號語言的任務。
(三) 求解模型,驗證結果
(解答過程略)
設計意圖:學生在這一環節,運用自己所設立的數學模型,通過使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定理,找到了解答以上數學問題的方法。同學們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不僅知道了路徑最短類問題的由來,還明確了幾何路徑最短模型所代表的含義,和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解答完成后,學生在圖1、圖2中繪制路徑,幫助麗麗找到了去奶奶家和去外公家的最短路徑,證明了數學建模對幾何知識實踐應用的價值,并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建模的研究興趣。
(四) 變式遷移,感悟模型
和學生共同完成了建模的步驟、過程,并驗證了模型理論的應用價值和重要性,對于培養學生的模型應用意識,仍然是不足的。為了最大化的發揮課程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更加靈活的應用數學建模,在完成上述步驟后,一定要針對最短路徑問題模型,再進行變式遷移,從而帶著學生感悟模型。
變式遷移一:要在河邊修建一個水泵站,向張村、李莊鋪設管道送水,若張村、李莊到河邊的垂直距離分別為1 km和3 km,張村與李莊的水平距離為3 km,則所用水管最短長度為多少?
變式遷移二:如圖,村莊A、B位于一條小河的兩側,若河岸a、b彼此平行,現在要建設一座與河岸垂直的橋CD,問橋址應如何選擇,才能使A村到B村的路程最近。
設計意圖:對于這類與題目相似的變式遷移問題,學生在完成了上述建模過程后,解題已經不再困難。幾次成功的解題經驗,讓學生樹立了幾何題目中數學建模的信心,并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應用問題解決能力。
二、 幾何教學中運用模型思想發展教學的反思
上述僅僅是最短路徑問題的數學建模發展教學方法,其教學步驟和過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初中幾何數學建模的具體教學設計,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具體的模型類別,靈活設計。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同的幾何模型,其所關聯的知識點不同,在數學建模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從而最大的發揮模型思想對初中數學幾何教學的促進作用。筆者針對上述幾何教學中建模教學過程進行研究,在數學建模發展教學過程中,得到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 經歷建模,提煉方法
初中幾何中模型思想的應用,是初中新課標對幾何課教學的具體要求。通過將具體的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還能夠實現知識的遷移,從而實現對學生解題思路的培養,讓學生能夠在幾何課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如何用幾何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幾何相比于其他課程,有著抽象性強的特點,在幾何課授課中,教師一定要創設教學情境,利用學生身邊的事件、故事來組織建模教學過程,提高建模教學整個過程的生活化和情景化。在幾何課教學中應用建模思想,教師還要保護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課堂提問、師生討論來和學生共同總結歸納建模的步驟與方法。教師在建模教學中,要做好教學引導,把握好課堂教學節奏。
(二) 逐漸滲透,不斷感悟
模型思想貫穿于初中幾何課的始終,是幾何課教學的核心方法。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一定要重視模型思想的應用。不僅經典模型適用于模型思想,來組織授課過程,對于一些其他知識,也有相對應的建模方法。在具體的幾何課教學中,一定要勤于運用建模方法和思想,根據幾何模型的類別,選擇適當的建模方法和步驟。對于初中生而言,養成建模思想,掌握建模步驟是比較難的。要想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學會使用數學模型,并學會運用模型思想解決問題,就需要不斷的積累。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跟著老師的模型教學過程感悟模型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還要善于引導學生將這模型思想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只有學生通過反復的自我建模運用與實現,才能使學生對模型思想的運用更加靈活,才能最終實現培養學生生活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學生建模思想和幾何知識應用意識的目的。
(三) 引導探究,鼓勵合作
建模思想在幾何課教學中的應用,有著發散性強的特征。對于任何一個小的知識點,運用模型思想都能夠延伸出很多內容。不同的學生,其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基礎水平也不同,其對模型思想的理解,是有差別的。為了讓所有的同學都能夠在課堂建模發展教學的背景下,學會應用建模的方法和思想,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開展合作,通過合作來解決實際問題。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數學建模探究活動。通過小組合作和小組探究,優等生還能夠帶動后進生進行思考,并發揮不同學生的個性化思維特質,從而使整個小組得到模型思想應用能力的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幾何教學中,教師要會用、勤用、善用模型思想,構建發展教學課堂。只有通過反復地調用幾何建模的步驟、過程,才能讓學生在反復的接觸和訓練中,養成運用模型思想解決幾何問題的能力和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在平時做好教學資源的積累,以便于在幾何課中更靈活地調用各種情境和例題,從而拓寬模型思想發展教學的廣度,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幾何知識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吳士根.善用模型思想提升解題能力——幾何圖形中利用基本模型解題例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11):148-149.
[2] 馮劍,周慶忠.“幾何直觀”思想的課堂滲透策略——基于“圓心角”的教學實踐[J].中國數學教育,2016(Z3):14-17.
[3] 鐘廣祥.淺議如何有效突破初中幾何證明題難點[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2015(11):48-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