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曉燕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數感;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8—0107—01
數感是指學生對數的敏銳、精確、豐富的感悟,是一個人對數與運算的一般理解。這種理解可以幫助人們用靈活的方法進行數學判斷,并為解決復雜問題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說數感是一種數學素養。新課標第一次明確地把“數感”作為數學教學目標提出來,并且把“數感”擺在六個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建立數感。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呢?
一、 聯系生活,體驗數感
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想象活動,能加深學生對相對應的數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活動促進學生數感的建立。一些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能很好地在頭腦中建立表象,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這就需要教師善于結合教學內容,引領學生接觸和經歷有關的情境和實例,經歷理解和體驗數概念的過程,使學生更具體、更直觀地把握數的概念,從而建立數感。
例如,教學“0的認識”時,學生體會到“0”表示什么也沒有后,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在哪些地方見過“0”。這方面,學生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可能說出在電話機、溫度表、尺子、車牌上等地方都能見到“0”。這時教師必須適時組織學生進行探討交流,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會“0”這個數字表示的其他意義。如,在電話、車牌上與其他數字一起組成號碼,在溫度表上表示分界點,在尺子上表示起點……通過學習,學生能具體、形象、直觀地感受和理解相關數的概念。學生對“0”的意義有了體驗與把握,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根據“0”所表示的意義進行應用。
二、創設猜想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感的形成過程是學生將知識內化的過程。該過程的主體是學生,任課教師起到了一定的主導作用。任課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科學的猜想情境,來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究、分析、操作、假設等一系列活動中,進而促使學生掌握知識,增強數感。
例如,在“除法”相關知識點的練習中,筆者先讓學生口算“40÷2、20÷4”的計算結果,這時候學生往往能夠“張口就來”。在獲得一定的自信后,筆者將猜想難度升級,要求他們完成題目“45÷3、68÷4、72÷6……”,這對于剛學習除法知識的小學生而言,就具有了一定的挑戰性。在解題中,筆者引導小學生嘗試猜想。猜想的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在猜想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數字有了一定的靈敏度,從而獲得一些數學規律。
三、科學設計數感實踐教學內容
數學的學習過程是學生不斷地發現繼而探索的過程,該過程的體驗中,學生的學習態度、技能、情感、認知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由此可見,這種知識感悟的動態過程,離不開學生的實踐活動。實踐證明,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踐教學中,才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數感。
例如,在“面積”一節內容的教學中,筆者為了讓學生了解這一概念,設計了比、拼的教學環節,從而讓學生對面積進行感悟。通過比較圖形讓學生能夠對其進行分類,包括封閉式、非封閉式以及長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圖形的分類,這樣抽象的概念就變得具體、形象。而通過“拼”的環節,學生能夠聯想到生活中的實例,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
四、強化對數感的反思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強化對數感的反思教學,有助于學生形成數感,并促進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反思、回顧的好習慣。
例如,在課后練習題中,“小華身高72厘米,姐姐的身高是小華身高的2倍,爸爸的身高比姐姐高34厘米,那么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呢?”通過計算很容易得到“72×2+34=178”,即爸爸的身高為178厘米,而該解題的反思回顧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數感的最佳過程。解題時,筆者借助參照物,講桌約100厘米,整個教室的高度約為300厘米,引導學生思考“爸爸的身高是否合理呢?”長期以往,小學生就能夠形成良好的反思、回顧習慣,而其數感在此過程中也得到逐步提升。
總之,小學生數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不斷地引導,以促進小學生主動實踐、反思回顧、科學猜想、積累知識,從而使其數感得到良好的發展,最終實現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升。 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