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
摘 要:隨著新的高考要求的落實,高中的教學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更好地適應高考的要求,如何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作為高中學校必須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教學;教育理念;走班制;思考建議
目前,新的高考政策更加注重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個性的形成,著眼于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而且多元多維的評價體系,也能充分體現讓學生全面發展的導向。為此,我們學校從14學年開始,著力思考和探討如何讓每一位學生的潛力都得到應有的重視,如何讓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都得到肯定。考慮到數學和英語學科,學生的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相較其它學科差異度更大,在新高一學生入學之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實行分層走班教學,作為身處其中的一線教師,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和觀察,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議。
一、走班教學之利
1.有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課堂教學
經過分班之后,一個班內學生的學習情況分離度較低,和以往的教學相比,教師在備課時能更容易貼近學生的實際,在課堂教學中也能基本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
2.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
以往的課堂,由于學生的學習差異的客觀存在,教師往往顧及中間層次的學生較多,造成好學生“吃不飽”,困難學生“吃不了”的狀態,造成前者的懈怠和后者的自卑心理。而分層后的課堂,使更多的學生得到教師的關注,也能鼓勵他們在課堂上的積極表現。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都得到提升,作業的完成度也較以往提高。
尤其是不同層次班級之間一定階段的學生流動,也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合適的就是最好的”自我發展觀念,不盲目跟風,更注重個性的養成和發展
在進行走班教學之初,有部分學生和家長還認為被分到層次較低的班級不利于自己的學習,在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后,他們都體會到合適自身學習狀況的教學才是最有效的。他們不僅安心于所在的班級,甚至在自己達到升班條件的情況下,認為還是在原有班級繼續學習一個階段更合適;也有同學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主動要求降低一個層次。逐漸地,學生和家長對學生的發展也有了和以往不同的認識: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無論是基礎學科的學習還是加三科目的選擇,乃至其它興趣愛好的培養,這也是新的高考和當前社會人才培養中應該具有的意識。
二、走班教學之弊
1.給年級和班級的日常管理增加了工作的難度
每天兩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不同的班級上,同一個行政班的學生可能要接觸全年級的學生,這對于年級組和班級的日常管理來說,不論是課程時間的安排,還是思想行規的教育,和以往相比,量和質都有很大的不同,對于管理者來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學校各個層面的協調配合和智慧管理。有時,遇到特殊情況或突發事件在應對上難度增大。由于分層教學,數學和英語課必須同時上,一旦上課老師有事,很難在年級組中協調。
班主任有可能并不是自己班級學生的任課老師,和往常的情況相比,班主任對學生的了解就相應減少,這也增加了班主任的管理難度。
2.任課教師對于學生的作業輔導和個別指導的時間難以保證
由于其他課程是按照原有的行政班級上課,所以,當走班的課程任課教師需要針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時,無論是班級還是個人,都會發生時間上的沖突,甚至有時難以協調。這也就相應減少了學生得到教師輔導的時間。
3.學生的班級流動還受到兩門課程的班級設置的互相制約
由于走班的課程設置,四個班數學和英語必須同時進行,有的學生兩門課差距較大,在班級安排和流動時就受到制約,有時不得不調整班級的安排,這對學生的學習來說,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三、對于走班教學的建議
1.分班要更加合理有效
目前,學生的分班,大致按照他們的中考成績或是到校后初次測試的情況,而從高中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分析,中考的成績或是期初的測試情況未必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基礎,尤其不能反映出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而這些對于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因而,在高一學習一段時間之后,就有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和他所處的班級層次不符,而此時,再大幅度調整已很難進行,給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也不符分層教學的本意。
2.學生不同層次之間的流動的制度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在分班完成之后,學生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學習情況分別發生變化,如何進行各班級之間的調整,是一個需要管理者認真思考的問題,流動人數太少,對大多數學生起不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調整人數過多,對于班級的穩定性和教師的教學組織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因而,在年級中,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綜合協調,確定恰當的比例,做好學生的流動調整工作。
3.隨著新高考政策的落實,走班的教學形式還可以延伸到其它基礎學科和加三的學科,甚至拓展型、研究型課程
這對于教學和教務管理以及教師的安排都有了新的要求,需要學??紤]相關的配套措施,而不是僅僅在一個年級組內來進行。
以上,是我們對于分層走班教學的一些細微的思考,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觀察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