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凱
摘 要:比較法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同類的事件、人物、現象進行鑒別、對比和分析,找出異同、分清正誤、認識本質、揭示規律的方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比較法,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道德情操,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具有重要的價值。本文在論述比較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的意義的基礎之上,說明了中學歷史教學中常見的比較法及其具體運用。
關鍵詞:比較法;中學歷史;歷史教學
一、 何謂比較法
丁偉志認為:“歷史比較研究是一種對歷史進行宏觀考察的重要的方法,或者通過對于不同時期的歷史的比較研究以求常求變,或者通過對于不同地域的歷史比較研究以求同求異。”何海勝指出:“比較法是鑒別和判定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處聯系的一種方法,它是把相關聯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判斷它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分析形成的原因,進而學會掌握歷史發展進程的共同和特殊規律,是認清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的特性和性質的一種常用教學方法。”筆者認為,所謂比較法,就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同類的事件、人物、現象進行鑒別、對比和分析,找出異同、分清正誤、認識本質、揭示規律的方法。比較以分析和綜合為基礎,同時又是對事物進行分類和抽象、概括的基礎,比較法是從歷史聯系中考察歷史現象的一種最好的方法。
二、 比較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的意義
馬克思指出:“要了解一個限定歷史時期,必須跳出它的局限,把它與其他歷史時期比較。”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比較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重視綜合能力培養是現代教育的一大特點,也是深化新課改的基本要求。能力是在接受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在應用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表現出來,并在應用中得到提高與發展的,而運用比較法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方法。正如烏申斯基所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科學地運用比較法進行歷史教學,有利于學生全面地認識、深刻地理解歷史現象,發現和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二) 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
歷史教學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為目的的。對歷史事實的取類對比能更強烈感染學生,能更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最具激發作用。如在講四大文明古國時,通過中國與其他三個文明古國的比較,說明中國不僅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只有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從未中斷,其延續時間之長,是世界上所獨有的,由此一來,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在講解南宋的歷史時,可以把宋高宗、秦檜等投降派與岳飛、韓世忠等抗金將領對比;在講甲午中日戰爭時,可以把主戰派和主和派對比。通過比較可以使學生明辨是非,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取得智情合一的效果。
三、 中學歷史教學中常見的比較法及其具體運用
(一) 橫向比較法
橫向比較法通常是指從空間的角度,對同一時期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間同類性質的事件或人物進行對比的方法。如孟子的法制思想與蘇格拉底的法制思想的比較、俄國彼得一世與中國康熙皇帝的比較、清朝康乾時期中國政體和英國政體的比較、中國太平天國運動與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比較、近代以來英法美德四國政體的比較、英法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比較、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的比較、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比較、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的比較、兩次工業革命對英美經濟發展的影響比較、19世紀晚期美德日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比較、二戰后日德對戰爭罪行反省態度和結果的比較等等。比較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區分個性與共性、本質特征與一般規律,提高其歷史綜合分析能力。
例如,在學習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可以把英、法、美三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進行比較。從原因來看,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都和新的生產方式、經濟因素發展與政治制度或體制不相適應相關。英、法兩國都是因為封建專制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美國則是由于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民族經濟的發展,這是相同之處。然而各國的具體情況又有所不同。英、法、美三國分別是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波旁王朝統治下的等級制度及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各自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時,英、法、美三國的革命性質由于革命背景和原因的不同存在著共性和個性的差異。一方面,都屬于資產階級革命范疇,另一方面美國還帶有雙重性特征,即是民族解放性質的資產階級革命。從影響來說,三個國家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也有相同點。因為他們的革命都是成功的,各國在革命后都建立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政體,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但三者又有不同,這可以通過英、法、美三國資本主義政體發展過程中呈現的不同特征看出來,如英國呈現出漸進性特征,法國凸顯曲折性特征,而美國則具有分段性特征。通過以上比較,學生對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就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
(二) 縱向比較法
縱向比較法通常是指從時間的角度,對同一國家、同一地區、同一民族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發展層次先后出現的同類事件或人物進行對比的方法。如講郡縣制,可將其與分封制比較;講唐承隋制,可將其與漢承秦制比較;講隋末農民戰爭,可將其與秦末農民戰爭比較;講近代以來中國人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歷程時,可以把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進行比較;講南北戰爭,可以將其和獨立戰爭比較;講富蘭克林·羅斯福,可將其與喬治·華盛頓、阿伯拉罕·林肯比較;講二戰后美國的冷戰政策,可將其與門羅主義、大棒政策、金元外交比較。通過比較,找出歷史事件的差異,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
例如,在學習近代中國人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歷程時,便可以把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這些先后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行縱向比較。從相同的角度看,以上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基本相同,都是在中國逐漸淪為兩半社會的進程中發生的;他們的結果大體相同,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他們性質也有相同之處,都是近代不同階層的中國人對中國出路進行的積極探索。但他們的不同之處也顯而易見: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階級是農民階級,但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使他們不能擔負起領導革命勝利的重任;洋務運動是洋務派主張在不變革封建體制的基礎上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以自強的自救運動,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制度,因而注定其不可能成功;戊戌變法的目的是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度,但維新派把希望寄托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必然會走向失敗,這也說明改良主義在中國行不通;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推翻封建專制、建立資本主義共和國的嘗試,但辛亥革命的失敗使學生得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同樣在中國行不通。由此,學生通過縱向比較知道這些探索國家出路的嘗試由于各自的原因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三) 點面比較法
點面比較法即小環境與大背景的比較。教師在講述某一國家或地區歷史的時候,聯系世界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使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加深對歷史現象的理解,開闊學生的眼界。
如在講述中國近代史時,可以把四大發明對于中國和西方的不同作用進行比較。中國人發明的火藥更多地被用于制作節日敬神的煙花爆竹,而西方卻用中國人發明的火藥制造出具有殺傷力的武器;中國人用指南針看風水,而西方則用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開始了對大海、對世界的征服。這種對比能夠非常容易看到近代以來中西方的差距,在滾滾向前的歷史巨輪面前,以泱泱大國自居的清王朝越來越腐朽沒落,最終遭到了西方資本主義堅船利炮的猛烈轟擊。
(四) 概念比較法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有許多容易混淆的歷史概念,如小農經濟與自然經濟、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左傾與右傾、奴隸與農奴、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工場與工廠、人權宣言與獨立宣言、殖民主義與軍國主義等等,對這些學生容易混淆且有些不易弄懂的概念,采用比較法,使他們在對比中明確概念所包涵的深層次含義,對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具有重要作用。如學生在學習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時,對“自然經濟”和“小農經濟”這兩個概念經常弄不清楚,教師便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比較法讓學生明白以上兩個概念,即小農經濟有兩個基本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于或者大都用于自己消費而非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但小農經濟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強調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而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兩者產生的時間也不同,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出現的大背景下,而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產生了。通過比較,學生不僅掌握了以上兩個概念,而且對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相關知識也將會有更加準確的認識。
參考文獻:
[1]丁偉志.馬克思主義與歷史宏觀研究[N].人民日報,1981-08-25.
[2]何海勝.比較法在新課改歷史教學法中的運用[J].民營科技,2011,(10):11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08.
[4]李則怡.淺議歷史教學比較法的應用[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9,(3):52-53.
[5]胡慶祝.比較法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1,(11):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