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勝東
摘要: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如何提升教學工作的有效性成為了教學活動的根本目標。尤其是小學數學學科,傳統的教學理念與課堂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課程的要求。優化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為了主要的改進方向。分層教學可以針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層次劃分,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現階段兩極分化的現狀得到改善。
關鍵詞:分層教學;小學數學;應用探析
0.引言
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的要求,提出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關心學生的特征,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培養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改善其對于知識獲取的簡介,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潛能。數學學科本身是抽象性學科,更好的教學方法也能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實現全面發展。
1.分層教學的理論基礎
分層教學強調是主體參與特征,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學生和教師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保持的是民主平等的關系,教師更多地作為引導者的角色而存在,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交流意識。從理論基礎上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在現代教育理念下倡導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中心。在這種教育理念下,學生的情感意志與價值觀成為了主要的培養內容,教育也是基于學生的需要所存在。尤其是在教學方面,人本主義下的教學任務并不是單純地讓學生掌握教材內的知識與技能,而是讓學生在自我探索和自我發掘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對于自身的認知,并激發各方面的潛在能力,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取得進步。
1.2 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來源于認知發展的理論,與傳統的教學理念不同,它圍繞教師的暈倒工作,引入學生建構知識的能力,更好地融入教學過程當中,逐步加深對于數學知識點的認知。另外,學習過程不再是單純地依靠教師教授知識與學生被動接受,而是學生在現有知識框架的基礎上去融合新的數學理念,結合自身的能力需求來進行加工優化,為后續的知識學習建立更系統化的知識結構模式[1]。
1.3 創新主義
創新主義顧名思義,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受教育者的能力作為出發點,在其現有水平下進行引導,了解其能夠掌握的其它學習內容,旨在不斷突破學生現有的能力水平。在這種模式下,教學強調所有學習者的發展,因材施教地確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取得界限突破與能力提升。這一教學理念認為學習者的發展水平具有兩種模式,即現有水平與潛在能力,前者指的是學生現階段已經具備的知識水平,后者則是已存在但未被發展的能力。換言之,教學的立足點應該在這一區域,推動學生進步。
2.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
2.1 強化教學目標
教師需要通過查閱資料與學習的模式了解分層教學實施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強化對于教學方法的認知。教師可以利用分層教學模式來設置課程教學方案,并且及時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情況,讓學生感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所在。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學習過程中,教師就需要按照學生的能力差異來進行教學目標的規劃工作。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需要清楚地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正確分析并畫出平行四邊形的高;對于能力稍弱的學生,需要讓其了解平行四邊形的特點,聯系生活實際來掌握其特性。我們可以了解到教學的重難點在于平行四邊形的定義與底、高的相關理論,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針對教學目標展開有層次的教學劃分。在實際的課程教學期間,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交流溝通,了解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的感受,從而體會分層教學對于數學教育的促進作用。
2.2 教學方法的合理選擇
每節課的授課時間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如何合理地規劃時間,提升教學效率就顯得至關重要。對于小學數學教育來說,對于學生的能力培養更加重要,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考試分數的優秀更加關鍵。如果學生提出了疑難問題,教師需要對其進行引導和肯定,讓他們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更理性的態度去面對難題。在授課過程中,如果是基礎薄弱的學生,在教學時可以偏向于課程知識點的重復性聯系與基本套用技巧,基礎較好的學生則需要明確知識點的來源與應用,能力較高的學生則需要培養其創新能力,做到觸類旁通,構建有效的學習體系。以前文提到的平行四邊形知識點來說,從易到難的知識點劃分模式相對適合。例如,以簡單的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為切入點,逐漸過度到平行四邊形的特征與面積計算公式,了解轉化思想,并培養學生觀察概括與理解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應該基于學生的能力所決定[2]。
2.3 注重教學反饋的作用
受教育者的課堂表現形式與學習效果意義重大,數學學科本身也需要實踐基礎作為支持,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潛能發揮,突破自身的能力束縛。一方面,教師可以了解分層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為豐富課堂內容提供參考和借鑒。實際上,教和學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按照他們的實際狀況來建立階段性的教學目標,在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來強化他們對于成功的體驗,提升學習自信心[3]。通過教學反饋,還能夠了解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配合溝通情況,例如教師的教學理念、節奏、模式等是否出現問題,學生是否適應;或是學生在學習當中能否合理解決問題等,通過這一模式,教師可以及時調整與完善自身的教學,按照學生的能力差異采取不同的輔導模式與激勵模式,讓學生更加關注數學學科本身,實現教學相長。
3.結語
分層教學的實施對于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具有實質性的促進作用,對于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顯著效果。對于小學數學學科教育來說,知識經濟時代下的素質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如何滿足學生的知識成長需求,讓他們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成為了教學工作的主要目標。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分層教學的理論基礎,強化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優化,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與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張云俠. 合理分層 有的放矢——談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的實施[J]. 甘肅教育, 2010(24):51-51.
[2]馬海鷹. “班內分層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 教育, 2016(22):12-12.
[3]廖金蓮. 分層施教,讓每位孩子喜愛上數學課——小學數學分層教學實踐的體會[J]. 科學教育, 201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