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廣西貧困地區的實際,分析職教扶貧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意義,歸納實踐中形成的“自我造血式”全日制職教扶貧模式和涉農職業學院產教融合的職教扶貧模式,總結兩種模式實踐中共同存在的問題,提出通過優化頂層設計形成多元協作、加強職業教育自身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領域的能力建設、形成專業性與時效性兼備的就地化培育體系與內容等措施,促進職教扶貧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關鍵詞】職業教育 職教扶貧 新型職業農民 產教融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0C-0004-02
貧困面大、人口基數大,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村地區尤其是山區貧困和脫貧的主要特征??陀^致貧因素主要是區位偏遠和農業生產條件差,主觀致貧因素體現在農村貧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自我發展能力弱。廣西壯族自治區貧困地區主導產業為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業態,關乎農村貧困區的經濟發展和長治久安。新型農業是一個包括農業物質裝備、科學技術、經營管理和資源環境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在內的豐富內涵的綜合體系。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農業生產與融合發展的支撐者、執行者和促進者。
教育扶貧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我國農村綜合改革的熱點與重點。經世致用、突出技能的職業教育在扶貧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價值日益凸顯,在提高農戶素質、就業技能、節約扶貧成本、根除“貧困根子”等方面具有短、平、快的時效性優勢。職業教育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最直接的教育扶貧渠道,自治區黨委把職業教育作為定點定向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職業教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精準扶貧和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路徑,在農業融合發展趨勢倒逼下,職業教育更要承擔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任。扶貧視閾下職業教育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這一交叉領域,是一個比較前沿的領域,亟須系統、深入探究。
一、廣西職教扶貧對接新型農民培育的主要模式
全日制職教扶貧與涉農職業學院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職教扶貧實踐與創新的兩只抓手。在廣西職教扶貧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探索與實踐中,主要形成了針對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的“自我造血式”全日制職教扶貧模式和直接對接貧困農戶的涉農職業學院的產教融合的職教扶貧模式。
(一)“自我造血式”全日制職教扶貧模式?!稄V西職業教育扶貧富民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間實施中職學生免學費政策全覆蓋。聯合企、校、鄉三方力量資助農村貧困家庭子女接受職業教育,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推進產教融合縱深發展,為現代農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繼承力量,反哺貧困農村,從而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百色市作為我區扶貧的重點區域,形成了典型模式。精準把握集中連片特困山區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市情,持續興辦“百色東盟班”“北部灣港口集團班”多個系列的職教扶貧班,在教學改革與資源整合兩大方面做出積極探索與實踐。教學改革上,主要通過清晰定位職教扶貧班的辦學定位,基于地方產業發展和貧困家庭子女就業需求,加強“訂單培養”,靈活開設專業、設置實效性導向的課程與生產實訓。資源整合方面,統籌協調政策與社會資源,重點爭取政策性生活補助等資源,積極籌措社會資金,加大資金、技術、教育扶持力度,實施職教扶貧助學N計劃,實現扶貧視閾的職教與當地主導產業的協同發展,形成整合地方資源的“自我造血式”全日制職教扶貧模式,成為全國教育扶貧試點之一。
(二)涉農職業學院產教融合的職教扶貧模式。涉農職業學院產教融合的職教扶貧的主要對象是貧困地區從事務農的中青年農民。廣西的涉農職業教育資源豐富,涉農職業院校注重產教融合,發揮職教集團優勢,在農產品加工、工藝品、旅游、電子商務、流通等領域開展扶貧實踐。如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技術助力忻城涉農企業和百香果、家禽專業合作社,指導農業與休閑旅游融合下的生態種植、休閑農業和養殖家禽,從經營觀念、種養技術方面助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形成生態循環、種養結合的效益經濟。如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基于廣西茶葉產業與品種豐富的資源優勢,打造品種選育、茶葉加工與包裝設計、茶園規劃、茶館設計與茶文化的產業服務鏈,積極履行“扶貧富民”任務。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以“互聯網+”思維,將貧困村實際需求與校園優秀創業孵化項目結合,發揮學院成熟的農產品網絡銷售優勢,幫助和指導貧困地區農業合作社學習農產品包裝和營銷知識,建設和運營網絡銷售平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解決貧困山區農副產品滯銷問題的同時,為鄉村自強式脫困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供智力與技能支持。
二、廣西職教扶貧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
廣西在職教扶貧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領域做出了積極探索與實踐,形成了兩種模式,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頂層制度設計問題。從廣西職教扶貧的社會實踐來看,傳統職教扶貧政策狹隘化,將職教扶貧理解為升學的扶貧和免學費的扶貧。對廣西貧困地區農業主導經濟的區情把握不準,疏于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貧。扶貧視閾下,涉農職業學院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受益范圍還很有限,且缺乏持久有效的機制保障。
(二)扶貧對象被培訓的問題。涉農職業學院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教扶貧實踐中,存在扶貧對象“一把抓”、扶貧培訓內容與鄉土實際需求不對接、扶貧對象“被培訓”的現象與問題。全日制扶貧模式中,貧困農區家庭的職教學生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與職業發展的認知存在差距。
(三)實效性差的問題。貧困地區農副產品種養與銷售客觀存在“看天吃飯”風險,需要有即學即用的知識、經驗及技術力量的支撐與保障,但職業教育機構在職教扶貧計劃、實施及評估中缺乏主導權和組織應對能力,職教扶貧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實效性的提升空間很大。
三、職業教育扶貧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優化路徑
(一)優化頂層設計,形成多元協作。貧困地區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復雜性決定了新型職業農民素質的綜合性,需要建立政府行政部門和扶貧教育機構的聯動機制。橫向上需要融合農業行政部門、涉農組織政策項目資源與涉農企業力量,整合不同層次、不同區域職業教育資源,注重職業教育培訓的銜接性和針對性。縱向上,需要通過政策引導與項目支持以及培育經費保障,給予職業院校特別是涉農職業院校資源調動、組織權限,提升職業院校在職教扶貧計劃、實施及評估中的主導權和組織應對能力。形成項目幫扶、產教融合、多元協作、持續培育的職教扶貧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對接機制,杜絕“一陣風”現象和形式主義,落實職教扶貧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措施,提升基礎條件建設,實現長久效果。endprint
(二)加強職業教育自身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領域的能力建設。職業教育要在貧困區培育出合格的新型職業農民,就必須提供與之相適應的技能培訓培養服務。職教扶貧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任務重,條件差,要求高,技術性強,需要加強職業教育自身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領域的能力建設。其一,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師資隊伍的選拔與再培訓工作,教師團隊需要深入龍頭涉農企業和大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學習掌握現代農業和新型業態培育技能。其二,加強區內不同層級、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職業院校教育扶貧資源整合,培養一批能講、能做、能創新、能創業、能適應農村的“五能”師資團隊,切實為貧困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供扎實的人力資源保障。
(三)形成專業性與時效性兼備的就地化培育體系與內容?;趯嵺`效果要求和滿足貧困地區農戶及其子女需求,因地制宜地提供分類培訓。對全日制職教貧困學子而言,需要以新型職業農民就業和創業愿景,引導和激勵反哺貧困區域。對正在務農的散小種養經營戶、回遷打工族和青年農民這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需要重視觀念培育,幫助農民實現從小農(peasant)向職業農民(farmer)的轉變,以觀念轉變指引技能素養提升。此外,需要通過從中宏觀區域切入到典型鄉村貧困戶微觀主體展開調研,精準把握不同區域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際需求,充分考慮農民接受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特點與能力,注重現代農業種養技術、加工流通技術、農產品營銷、互聯網+等“干貨”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優化重組,打造“農業生產鏈”與“農產品流通鏈”相融合的一體化培訓模式,形成專業性與時效性兼備的就地化培育體系與內容,提高職教扶貧培訓課程內容對接貧困地區農業發展與農戶需求的匹配度和適宜性。
綜上,農業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貧困地區的主導產業,職教扶貧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全日制職教扶貧與涉農職業學院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職教扶貧實踐與創新的兩只抓手,主要形成了針對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的“自我造血式”全日制職教扶貧模式和直接對接貧困農戶的涉農職業學院的產教融合的職教扶貧模式。兩種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頂層制度設計、扶貧對象被培訓、總體實效低的問題。廣西職教扶貧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個多主體參與、扶貧資源整合與共享的就地化模式,其實踐是一個漸進的、階段性非均衡的過程,應通過優化頂層設計,形成多元協作;加強職業教育自身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領域的能力建設;形成專業性與時效性兼備的就地化培育體系與內容等路徑提升質量與效果。
【參考文獻】
[1]周晶.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問題研究:視角、方法與成果轉化的創新——以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養重大問題研究”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7(15)
[2]孟凡華,任志.教育拔窮根,職教先沖刺——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貴州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6(12)
[3]高潔,王俊杰.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與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2)
[4]張水玲.基于農民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精準教育培訓研究[J].成人教育,2017(5)
【作者簡介】譚華云(1981— ),女,湖南東安人,博士,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區域旅游經濟與高職教育。
(責編 盧 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