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校本化是為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能,進一步確立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而實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校本化實踐包括學校學生的需求分析、課程開發總體規劃、課程內容組織、課程的實踐、課程效果評價、課程的再開發等基本步驟。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校本化;實踐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089-02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經納入了中小學課程體系,并且其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但是,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我們發現由全省統一配套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體系和教學效果遠遠不能滿足本校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實際需要,建立一個與本校學生實際需要的心理健康課程相匹配,而且與學校德育相統一的校本課程顯得尤為重要。我校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標準,結合我校實際,加強學校特色教育建設,積極地進行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校本化的理解
課程校本開發是指在學校現場發生并展開,以國家或地方制定的課程綱要和課程標準為指導,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及可利用的資源等條件,由學校成員自愿、自主、獨立或與校外團體或個人研究者合作開展的旨在滿足本校所有學生學習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課程開發活動,是一個持續和動態的課程改進過程[1]。本文所說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校本化”的含義是學校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地方課程的過程中,立足學校實際和學生需求,對心理健康課程進行校本化的適應性改造和自主開發[2]。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校本化開發的必要性
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主要途徑是開設心理健康課。心理健康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課,它的授課方式有著一定的特殊性。它的教學內容、方式、語言等都與一般的文化課有很大的區別。心理健康課主要是根據有關心理學原理,通過設計一系列活動來提高學生對自我的認識,了解自我心理發展的狀況,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心理調節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3]。但在實踐過程中,心理輔導教師或者以傳授心理學、心理衛生學的知識為目的,將心理健康課上成純理論課;或者只顧活動形式的豐富而忽視了活動的心理學原理;或者無視學生的實際需求,買一套現成的教材和參考書給學生授課,全然不顧學生需要什么。這些現象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心理健康教師還不知如何根據本校實際情況進行科學選題,沒有校本的教材。因此,開發一個與本校學生的實際需求相匹配的心理健康校本課程尤為重要。
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校本化開發的實施過程
1.學生的需求分析
校本課程開發要以滿足學生需求為宗旨,達到此目的的前提是必須了解本校學生有什么樣的需求[4]。因此,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需求進行調查,以保證能夠及時了解學生情況,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提高校本課程開發的針對性及有效性。對學生需求分析,一是通過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獲得。目前國內外已有大量關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分析的文獻,要通過閱讀、分析文獻整理出當前中小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二是通過問卷調查結果獲得。為了解當前本校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向全校學生發放《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問卷》,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得出當前本校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通過文獻資料整理結合問卷調查結果確定學生的需求。
2.課程開發總體規劃
校本課程開發前要對課程進行總體規劃和設計,包括課程目標、單元設計、課時設計等。課程目標要針對學生的需求設定,而且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需求設定相應的課程目標。在課程目標的指導下,設計相應的單元名稱(如環境適應、人際交往、自我意識、情緒管理等)。最后按學年度或者按學期設定適宜的課時。
3.課程內容組織
課程內容是構成課程的基本要素,是課程內在結構的核心成分。選擇和組織合理的課程內容是課程開發的核心問題之一[5]。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一是通過參考各種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讀本、教材,對其相應的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和適應性改造。二是教師自己開發課程內容,設計合適的教學活動。通過這兩種形式完成校本教材的編寫,編寫完后邀請校內外專家對校本教材進行初步審稿。
4.校本課程的實踐
借助學校行政力量,確保各年級心理健康課程設置到位,學生統一配備開發的教材。任課教師首先要根據教材內容,編寫教學計劃,然后按教學計劃按時開展教學任務。
5.課程效果評價
對心理健康校本課程的評價,一方面要評估該課程在本校是否得到了有效落實。另一方面,也要評估判斷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其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設置是否合理,設置的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開展,以及課程實施的實際效果如何。
6.校本課程再開發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課程的再開發。校本課程的再開發就是指對校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課程內容設置、教學活動設計不合理等問題進行反思和必要的改進,逐步完善和優化校本教材。
四、對心理健康課程校本化實施過程的反思
1.校本課程開發有待解決的問題
雖然我校的心理健康課程校本化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影響校本課程開發的因素很多,有利于校本課程開發的多種機制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探索。校本課程在現實的學校教育活動中,有其重要的意義。但在現實中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也就是教師存在著角色轉換不到位、課程開發操作與管理能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很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對學生的需求分析不到位
筆者所做的文獻資料整理和問卷調查表明,學校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已經注意到要對學生進行分析,但更多的是調查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而并沒有考慮學生的興趣,且問卷分析結果對校本課程開發的指導作用并不明顯。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筆者認為主要原因:一是課程開發者缺乏系統理論指導。如果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高,教師會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自編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分析結果也會更準確;而筆者由于自身條件所限,采用他人已編制的問卷來調查本校的學生,其問卷分析結果的準確性不高。二是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不足。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大工程,要真正做到結合學校傳統、體現學校特色,即使有各方面的支持和他人經驗來借鑒,也必須經歷一個艱辛的、漫長的摸索過程。
3.如何有效評價校本課程實施效果
關于校本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是課程開發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課程不同,就會自然生產不同的評價活動,關鍵就是找到適合這門課程的評價活動。筆者認為評價校本課程實施效果,一是看目標是否有針對性,是否符合學校實際,是否受學生歡迎;二是實施過程有無操作性,能否推廣;三是看學生通過學習哪些方面得到了發展。反思實踐的過程,對校本課程的實施如何評價、如何改進、如何保障課程的良性發展,仍然值得每一個研究者作進一步研討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徐玉珍.校本課程開發與校本化課程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張壽平.關于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程校本化的幾點認識[J].基礎教育參考,2010(01):82.
[3]華芳英.心理活動課的科學選題問題[J].人民教育,2001(7):56-57.
[4]田海燕.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學生學習需求分析[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4.
[5]張細謙.體育課程校本化開發的意義與目標模式[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33(5):70-75.
作者簡介:史光智(1990—),男,漢族,甘肅武威人,中學二級教師,現供職于甘肅省嘉峪關市新城中學,任學校專職心理健康教師,現為華中師范大學在職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